物质的力量是短暂的,但精神的力量却可以永恒。我家的老房子就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
绿苔无意青砖上,灰瓦滴雨石台响。檐草傲挺历春秋,庭花静开自芬芳。就是我家老房子的写照。
我家的老房子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王河村。如今我离开它快20年了,但我总会忆起它,不止因为它塑造了我,放置了我的少年时光,记录了我的喜怒哀愁,更因为它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永远抹不去的乡愁……
现在,我家的老房子早已退却了当年的神彩,但它沉淀下来的过往,所承载的一切,无不在深刻影响着与它有关的每一位后人……
彭总司令住我家
当年,永丰战役指挥部就设在我们家,除指挥部外,院中还有战地诊疗室。腰门里有六间厢房,从北边数,东边厢房住的是王震,西边厢房住的是彭德怀……如今还住在老房中八十多岁的本家三伯,在接受当地文史研究会采访时,无不骄傲地回忆着他所经历过的往事。
三伯的描述与《白水县志》记载的大致相同,但在我十来岁第一次从长辈哥嫂们口中得知此事时,还是惊掉了下巴,兴奋激动之情无法掩饰。心想,彭总司令是开国大元帅,那么高级别、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有名的大将军竟然曾住在我家,这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翻起家族史时,零零碎碎得知:永丰战役时,彭总司令共在我家住过十多天时间。当时,他穿着朴素,裹着绑腿,全无大官的派头,闲暇时会和村里的老人或孩子们聊聊家常,和百姓们打成一片。
军爱民,民拥军。战役期间,王家河村中的各家百姓都将自家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部队用,且有钱捐钱、有力出力,积极帮助部队运送情报、伤员、粮草和弹药等。部队开拔后,众多青年更是选择踊跃参军,跟随部队。可以说,百姓参战、拥军热情都极为高涨。
彭总司令住我家,把革命的火种留给了老百姓,留给了老房子,也留给了老房子中的一代又一代后人……
青砖灰瓦见气韵
回忆着我家青灰色的老房子,突然意识到:建筑对人是有重要教化作用的,尤其是各家的民居民宅。细细想来,我的很多品质和性格的养成,无不受老房子建筑本身的影响。
我家的老房子有些年代了。老爸说我们祖上一直居住在此,原有的老窑洞约有五、六百年了,到了我们这一代,居住的房子大概是一百多年前祖上重新拆建而成的,有房梁上还清晰可见、记录建造年代的字迹为证。
打我记事时起,这个院子就已分住为本家的三户,其实原为一家整院子,为我曾祖父所建。老爸还清楚地记得老房子的原貌:“从里到外皆为砖木结构,布局严整规范,进入院子者鞋不粘土、衣不淋雨,还有雕梁画栋分布其间,很是绚丽壮观。”
我家住的一部分位于整座院子的西北角,呈南北狭长状。最里边是窑洞,出了窑门向北,一座小瓦房和两间厦房相连。厦房前的走道下方,是一个用于蓄水的院坑。
以院坑中间为中线,另一半是我本家的四伯家。四伯家与我家房屋的布局、构造几乎完全一样,两家的房子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对称图形。但这仅仅是整座院子的后半部分,可称为里院。
从“对称图形”南端正中黄中泛绿的双扇木腰门走出,就到了前院。这里依然是“对称图形”,住的是我的本家的三伯一家。主要建筑为四间厦房,两两相对,与里院厦房走向相同,一字排开。
三伯家院子北面就是大门门厅了。高约三米,建筑样式为走马门楼。彩色精美的木雕装饰其间,正方体四个石墩对称放置,是家人和邻居们休息交流的最佳场所。
门厅外墙长约十米,高约四米,被一道宽约八十公分、高约五十公分的砖石面沿台高高托起,看起来威严高大、沉稳厚重。
严整、庄重、典雅、质朴、实用是我家老房子的独特气质,它于无形中也将一种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老房代代传嘉风
老房子庇佑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见证了她们的不平凡。整个家族中,被记录在《白水县志》的就有五人,其中有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有务实为民的政府要员,有著书立说的学界精英,有潜心研究的医疗科技人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未被记录的“无名英雄”。他们中有坚守本职、成绩突出的政府官员,有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备受学生崇敬的教育先锋,有心灵手巧、聪明智慧的民间发明家,有多才多艺、服务乡民的文艺骨干,还有有勤劳朴实、谙熟农艺的行家里手……他们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挥洒着汗水,播撒下爱国爱家、重耕重读、诚恳做人、踏实做事、自立自强、勤劳上进的精神品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
老房子记录着历史,老房子传承着精神,它让我们记住了我们的根在哪里,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该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