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西汉夜空的璀璨流星
来源:兴平市文化馆 作者:王志成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7-24 16:15:35

冬日下午,几个文友相约,踩着慵懒的阳光,再次登临茂陵博物馆中轴线上那高耸的墓顶。放眼环望,五陵原那一座座有名无名的黄土墓冢,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苍茫大地之上,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扑面而来。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那个英雄美人辈出的西汉。

那是一片璀璨的星空画卷,汉武王朝的风流人物、农耕风雨、开疆拓土、金戈铁马、爱恨情仇,跌宕起伏,熠熠生辉。尤其是,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长空,留下一道耀眼的光痕。

毋庸置疑,那流星,便是西汉名将、冠军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他六战六捷,令匈奴闻风丧胆,24岁短促、传奇的一生,却照亮了整个西汉的夜空。

少年的霍去病,跌跌撞撞地走向了汉武大帝。作为私生子,他的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母亲是平阳公主府女奴卫少儿。可想而知,他的童年是如何的凄惨。单从“去病”二字,就不难推断出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的他,要保持身体健康已属不易。悲惨世界的苦难,却磨砺了他。小小年纪,他不但舞刀弄枪、痴迷军事、勇敢过人,而且精通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因姨妈卫子夫得宠的原因,他从仆人之子一跃成为皇亲国戚,还靠近汉武帝并被任命为侍中,经常跟随于武帝左右。

霍去病18岁时,已是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双全的男子汉。听说从奴隶到将军的舅舅卫青要第五次出征匈奴,他便急不可待请战。汉武帝的慧眼识才,成就了初次出征的他。黄昏时分,茫茫大草原,远离主力数百里,敢以区区800骁骑,像闪电一样闯入匈奴营帐,古往今来,大千世界,能有几人?任凭世代纵横草原的游牧民族如何富有想象力,也做梦不会想到有这样一支天降奇兵,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匈奴单于的祖父、相国、将军等2000多子民,就稀里糊涂成了18岁小伙子带领下的汉军的刀下鬼。这还不算,单于的叔叔也被这名“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愣头青俘虏了。

首战告捷,一战成名,他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耀汉室,人生从此开挂。而两年后,两次河西之战,更是让他如日中天,光芒万丈。他率领汉军在祁连山、合黎山之间,如入无人之境,风驰电掣、横冲直撞、神妙莫测、势如破竹,以不可思议的表现,歼灭、俘虏匈奴官兵40000多人,迫使匈奴退出了河西走廊。接着,奉旨受降浑邪王部队时,又是机智勇毅,果断杀死匈奴将士8000人,送浑邪王到西汉王室朝拜汉帝,组编十万匈奴降兵,这番神操作,一下子使得汉室普天之下,增加了五属国、河西四郡这些肥沃之地。

漠北之战,他更是率领五万骑兵,在大漠地带纵横驰骋,北进两千多里,大败匈奴左贤王,歼敌70000多人,封狼居胥。从此匈奴远遁,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而他,也与舅舅卫青同时被拜为大司马。

就在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公元前117年,病魔却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让他的人生戛然而止。武帝把英雄的躯体放进了5800多平方米的祁连山形状的墓冢之中。

2100多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今,墓周上下,那17件石刻,在历史的烟云中,成为了艺术的瑰宝,被络绎不绝的游人欣赏品味。殊不知,身为说汉语、写汉字的汉人,还有多少人记得,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们族人在匈奴的铁骑之下被烧杀抢掠、瑟瑟发抖时,有一个血性青年大喊一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挺身而出,出兵河西,远征漠北,前后六战匈奴,屡立奇功,硬是把游牧贼人赶到了漠北腹地。今天,当我们津津乐道“丝绸之路”、“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时,又有多少人清楚地知道,打通丝路通道的首先是霍去病,而不是张骞。还有,当我们津津有味地享受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美食时,是否还记着谁赶跑了匈奴,让汉人控制了河西走廊。还有甘肃的酒泉,是如何来的……

那个鲜衣怒马的霍去病,果真死了吗?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中提到,人会死去三次。第一次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社会层面上的消失,第三次是被最后一个记得的人遗忘。在茂陵博物馆工作30多年的“茂陵通”的邵主任告诉我们,年年都有一些青年男女到霍去病墓碑前献花。显然,霍去病还活在很多人的心中,即使是偶像崇拜的年轻人。

《平凡的世界》中说:“只有永不扼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我凝视着二千多年前的星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我看到了狼烟四起、旌旗招展、浮尸遍野的凄惨,想起了那千里征战、驰骋沙场、英勇无畏的身影,记起了那洒脱不羁、果敢飞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

站在山顶,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而那道璀璨的流星,也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成为一道永恒的光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