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小城国槐
来源:淳化县文联 作者:赵亚亚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7-19 16:13:29

七月的街道,蝉鸣惊落了密密匝匝的槐蕊,悄无声息地撒下一地鹅黄。她从槐荫下走过,一头利落的短发,手依旧插在裤兜,胳肢窝里夹着个黑色封皮的笔记本。老同学现在是纪委领导了,依旧很“飒”。

时光回到三十多年前,那年的初秋上初中,她在我们隔壁教室。那时的她假小子发型,个子不高,时常手插裤兜,和一帮女生时不时地从我们教室门口呼啸而过。她是数学科代表,课间抱一摞作业本,都有两三个小姐妹前呼后拥着;放学回家,总有五六个要好的女同学在教室门口等她下课,回家的路,似乎因为有她的陪伴而缩短了一大截;即使上厕所,也总有人不约而同地候着跟着她。她在双职工家庭长大,就像街道两侧的国槐朴素挺拔,身上那种无法用语言诉说的自信和阳光,让我们从农村来的羞怯小女生们艳羡不已。

青春散场,各奔东西。韶华易逝,再见已是中年,五六个女同学相逢于一场会议的间隙。说家庭,唠父母,聊孩子,得知她的公婆都是农民,心里颇感震惊。毕竟双方父母有退休金,子女的负担就会减轻许多。她却朗声大笑:“当年老张说了,那小伙子人不错。至于家在农村那就不是事,咱祖宗往上刨三代,谁家老根不是农民?泥腿子才拔出来几天,就忘了本啦?”老张是她父亲,当过兵,却不独断,她家民主气氛浓郁,老同学成年之后对外一直这样称呼父亲“老张”。

鞋子合适与否,只有脚知道,老同学琴瑟和谐,家庭美满幸福。我们这一代人,响应党的号召,大多只生了一个孩子。她的女儿高考结束后,报考了医科大学,我对她们母女的选择持不同意见。学医时间漫长,而且和老师一样,终生学习,一辈子都活得辛苦。她却说:“我女儿的选择好着呢,这个社会啥时候都缺不了医生。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人才活得踏实。”老同学,实在人,和街道的国槐风格一致。

这一家人,都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她的工作不断地调整,从乡镇到机关,再到纪委,职务在升,担子越来越重。她每日都早起步行三公里,精神抖擞去上班。只不过,周末她待在县城的次数少了,这两年的节假日,朋友圈显示她大部分时间在老家,照片中的她不是在地里弯腰掰玉米杈,就是盛夏跟着收割机去收麦,戴着草帽晒麦粒,秋季时不时掰玉米摘辣椒,偶尔有宁静中带着寂寞的乡村风景照。大家劝她把地承包出去,周末歇一歇。“婆婆不愿意离开住了一辈子的老屋,更不允许把土地交给别人耕种。人老了,只能顺着她性子。孝顺孝顺,顺为先嘛。”她说得风轻云淡。我看着她,满满的心疼,满满的敬佩。

此刻她从高大的槐树下走来,一身晴朗。我打量着街道两旁熟悉的槐树,这些树是1976年栽种,几乎与我们同岁,虽然历经无数次修剪,却愈来愈茂盛,成为了小城一道平凡而美丽的风景。我知道,这些槐树不仅枝叶在努力地向上伸展,吸收着阳光雨露,它还在你我看不见的地底下,将根扎得很深很深。

高大的槐树,老同学的身影,渐渐融为一体,成为一帧美丽的照片,定格在脑海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