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每次品读这段话,我内心便似有滔滔江水在奔涌,情感的波澜久久难以平息。那些于历史长河中毅然挺立、坚韧不拔的身影,恰似璀璨星辰,绚烂夺目,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途。再看现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程,无疑是“脊梁”精神最真实的生动写照。
回首往昔,中国航天在国际大舞台上,遭遇了诸多的排挤与孤立。1994年中国申请国际空间站被拒之门外;1993年美国关闭GPS,致使银河号货轮被困海上33天;1996年又因美国关闭 GPS 使得中国导弹发射全盘皆输;2000年申请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交了2亿元却遭戏耍;2011年国际空间站更是禁止了中国一切的航天合作……这一连串的挫折与打击,犹如层层阴霾,沉沉地压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头顶。
然而,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那轻易低头、轻易屈服的民族,中国航天人更是毅然挺起了那刚硬的脊梁。在孤立无援的艰难困境之中,他们秉持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向着航天“山鼎”发起了冲锋。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那喷射的火焰仿若希望的曙光,驱散了些许沉沉的阴霾;2000年,第一颗北斗定位卫星升空,为中国自主导航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石;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了中国飞天之梦,那一刻,整个中国为之欢腾、为之振奋;2007年,嫦娥探月卫星一号升空,开启了中国对月球的探索之旅;2007年,北斗导航系统开始组网,中国朝着摆脱对外国导航系统的依赖迈出了坚毅的步伐;2008年,神舟七号上翟志刚出舱,中国首次实现空间出舱,迈出了太空行走的关键一步;2011年,天宫一号开启建设,中国空间站的美好愿景逐渐照进现实;2016年,空间实验室成功建立,中国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太空实验室;2020年,嫦娥五号登月并取回月壤,这一伟大壮举令世界为之瞩目;2020年,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成功,中国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精准导航;2020年,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向着更遥远的星际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脚步;2022年,中国在轨空间站全面建成;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开启了人类首次“采集月球样本”的壮举。曾经被孤立的中国,如今在浩渺的太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这一路走来,无数航天英雄默默奉献,他们的名字或许未被大众广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脊梁。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他们在无数个日夜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了实现中国航天的伟大梦想,奉献了青春,挥洒了热血。
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精彩篇章。在这片广袤而又古老的土地上,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见证着无数的兴衰荣辱。总有一些身影,默默无闻而又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拼搏,他们如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在偏远的乡村,老师们坚守着那三尺讲台,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在科研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日夜钻研,为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生产车间,工人们辛勤劳作,生产出一件件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农民们辛勤耕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默默地耕耘着。在现代化的都市建设中,建筑工人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了高楼大厦;还有那些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通警察,保障道路的畅通与安全;那些早出晚归的清洁工人们,维护着城市的整洁与美丽。
在抗击疫情的三年战斗中,无数医护人员们更是不顾个人的安危,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志愿者们挺身而出,奔走在社区和街道,为人们送去温暖和帮助。
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身处何方,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着光芒,释放着热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脊梁”的精神内涵。他们或许平凡,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正是这无数平凡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固基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榜样。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奉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挺直自己的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航天事业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拼搏的壮丽史诗;每一个中国人的奋斗故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将继续挺起脊梁,勇往直前,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书写更加绚烂的篇章!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着不屈的脊梁,有着无尽的力量,有着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