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端午节刚刚过去,我又开始怀念老爸老妈的包的粽子。每年端午节,我在大约五六个小时内能连续吃了三个,每一个都是那样大且实在,每一个都是那样松软黏糯、香醇可口,饱含着家和亲情的味道。
每一年端午节前夕,居住在咸阳、花甲之年的父母都会亲自从购物网站或集市上挑选上好的粽叶,买回来清洗浸泡后,将准备好的糯米、红枣填入其中,包成紧实有型、成人拳头大小的四角尖棕。下水煮上五六个小时后,用草绳或棉绳捆扎好的、草绿色粽子就在清香四溢的热气中出锅了。大自然的草木香,清新的糯米香、醇浓的红枣香,不禁让我的思绪回到儿时的端午节。
白水老家百年关中老院中,前院的三妈家门前首先拉开了阵仗。房门口支起的一张方方六七十公分的矮木桌上,早早放上了一大盆红枣。桌旁一个褐色、中等大小的瓷缸里,盛满了洗好的白糯米。另一个盛满水的瓷缸中,则浸泡好了上百片刚采摘不久的新鲜粽叶。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包粽子的人了。家里、邀请的邻里亲朋纷纷来了十余个。老少姐妹们包的包、煮的煮,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又互不干涉。不多时,门外的盆盘碰撞声响起,门里的柴火噼啪声响起,欢乐的嬉笑玩闹声响起,祥和温馨的氛围引来好奇的我们蹲下来或坐在小木凳上旁观。母亲、三妈、四妈、婶嫂们则满面笑意、满是关爱地弯下身来,轻声细语、手把手地教我们小孩包粽子……
大铁锅煮粽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住在单元房里的老爸老妈煮粽子是用小钢锅。当粽子还带有余温时,他们就出发为住在咸阳和西安两地的我和妹妹分送了。老爸老妈送粽子很有仪式感——买来凉被、凉席之类的降温品,买来香蕉、桃子、牛奶、饼干之类的食品,连同用塑料袋装好的六至八个粽子,一起带来。有时,若没有带来物品,他们就会隆重地从贴身衣袋里掏出一两百元钱递给我们,让我们各自买点自己喜欢吃的、用的,或为孩子们买点什么。
按照老家的习俗,粽子是只送给出嫁女儿们的,可老爸老妈每年都会专程从咸阳出发,倒几趟公交车,给离他们最近、住在西安、他们的一个表姐送粽子。老爸说,这本应该是我奶奶应该做的事,可奶奶去世多年,就由他来代替了。弟弟也在西安,老爸老妈也不忘多带一份,他们要看看时常牵挂的弟弟一家,尤其是那可爱的、不到两岁的小孙儿。
从花甲到古稀,历时十余载,无论天气多么炎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老爸老妈的粽子逢节必到、从未间断。他们总是带着满足而愉悦的心情,来时与我们聊上一聊,看一看我们的近况,说说自己的开心事,宽慰、帮助一下工作、生活中遇到困惑、难题的我们……
老爸老妈的粽子从品质到包装都再简单不过,却是世界上最美味、最健康、最有味道的食品了——这一包一煮间、一走一送里,联系了亲人、坚守了传统、传递了无私而饱满的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