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我爱的文学
来源:兴平市文化馆 作者:魏蓬利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6-27 10:55:45

我出生于1976年,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文学是一抹照亮我前行的光。那时我获取外界各种信息的载体是一台收音机。每当放学后,我就抱柴、拉风箱烧锅,母亲在案板上擀面。我边烧锅,边在锅底下用一些小铁勺炒菜。每当炊烟袅袅之时,风箱旁边的收音机,总是准时播放长篇小说如《秋之惑》、《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风云处记》、《英华之歌》等。每天如此,通过收音机的声音,我熟识了播诵稿件的许多播音员,如海茵、单田芳、连凯、鲁园等,特别是单田芳,他声音的辨识度很高。

平时我也会搜集一些古典名著,细细品读。小时候最喜欢上的课就是语文课,由于大量阅读和耳闻目染,我的每篇作文几乎老师都当做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文学就像一颗萌动的种子,悄然在我心中生根扎芽,不知不觉。

上了中专后,我告别故乡,带着亲人的期盼与祝福来到咸阳就读。由于自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喜交际。四年来,每逢周末,我一个人带着几本书刊、杂志来到古渡公园,在古朴典雅的自然环境中或坐或躺。在草地上,手捧着书细细品读,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当时在中专校园广播里,时不时可听到我的文艺稿件播放。

毕业后,我有幸分配到兴平市文化馆。我迫不及待的选择了文学创作。在这个岗位上,“文学”二字再次激发起多年来埋藏在我心底的一种对文学的深厚情愫。作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它如丝丝甘泉流入我干涸的心田,滋润愉悦身心。作为参与者、创作者,我写写投投,看着自己的篇篇作品变成铅字,让我激动与欣喜。先后创作的文学作品在《陕西农村》、《咸阳日报》、《秦都》、《百花》、《西安日报》等报刊发表一百多篇稿子。当时我发给《咸阳廉政》的文学作品几乎篇篇都录用发表。有一次纪委在我单位举行廉政书画展,当时来参观作品展的一位咸阳领导问其他同志:“哪一位是魏蓬利?”当我站到他面前时,他亲切的紧握我的手,说:“不容易啊,感谢您的投稿,感谢您对宣传工作的支持。”当时我感受到了文学被尊重,被认可。我问他:“你们一天收到多少稿件?”他说:“150多篇,只选五、六篇。我八点半坐在电脑旁,三、四个小时,一篇一篇看稿子,能发表也不错呀!”

当年《华商报》征文大赛时,我看到消息后,立马行动投稿,很快就发表了,并获得了三等奖。当时组委会共收到5000多篇,只有30篇评上奖。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征文大赛,我投稿到《陕西农村网》发表并获得了优秀奖。在咸阳市工会举办的征文大赛中,我获得了二等奖。本人多次在兴平市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

我想说的是这些年来,通过我个人感受文学是最纯真、最质朴的。这些报刊编辑都是有良知的。他们追求价值与意义,力求把精品呈现在读者面前。只要作品好,能打动人,就能发表。作者与编辑虽素未谋面却思想都在一个高度上。相比于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的一些形形色色,文学是这个社会中一股难能可贵的潺潺清流,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用情去呵护。我们文学创作者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创作出受党和人民欢迎的稿件,把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倾诉出来,不仅升华自己也教益别人。没有文学的积极引领,没有全民族的精神凝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从事着文学工作,我是文学事业的传播人。我有责任让文学薪火代代相传,愈燃愈旺。在文学的天地里,我将继续耕耘着春天般的文学未来,并乐此不疲。它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力量的释放。文学有时是一段故事,诉说着悲欢,演绎着坎坷,把生活真切的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不断热爱它、不断眷恋它,不断超越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