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烛火,一座灯塔。一处方向,一生信仰。延安不仅仅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信仰,更是伫立在新时代所有党员心中永恒的灯塔。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座英雄的红色城市,锤炼和塑造了延安精神,指引着一代代共产党员乘着红色小船一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过,要去延安看看,看看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带领老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大兴教育、推动文化、转变作风的革命热土究竟是怎样的模样。
以往我对延安的了解,不是在史书就是在影像资料中,而去年因有幸参加了中青年干部主体培训班,我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
当我身处延安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在延安时期,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他们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如今可以自由选择多种交通工具到达任何想要去的城市。我们所听过的每一堂关于延安精神的课程,都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经历中很小很小的缩影,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战斗、牺牲,为了解放全中国而夙兴夜寐、披荆斩棘,为了彻底改变中国之旧面貌而挥洒热血、舍生取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怎能不令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在宝塔山上,我们脚踏热土,高举右拳,铿锵有力地重温入党誓词,字字句句既是在告诫自己,也是在告慰先辈,一代代的共产党人是燎原星火汇聚而成的红星,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同使命。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我们在中共七大的召开地——中央大礼堂重温了延安整风运动惊心动魄的往事,跟随刘巧芸老师的讲述,学习了中共七大对于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作用,领悟了增强“看齐意识”对我党我军以及国家命运有着何等的重要意义。在毛主席曾经点灯熬油、伏案疾书过的办公桌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简陋的窑洞里,他度过了5年的时光,和普通百姓一样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粗布麻衣。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既要谋生存又要谋发展,毛主席精心撰写了《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收录《毛泽东选集》的159篇文章中,写于杨家岭这间窑洞的就有40篇。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在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的积极反共政策几乎令边区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为了破解困局,实现自给,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号召,发动边区军民开展生产运动。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道路,党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各显身手,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杨家岭窑洞下面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周恩来同志带头学习纺线,在中央直属机关纺线比赛中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同志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门前开垦了三亩荒地。他们的事迹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边区机关、部队、工厂、学校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刘亚亚老师饱含深情地与我们一起翻开史书,共同追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在南泥湾开展的大规模生产活动的场景。他们凭借一双双布满老茧和冻疮的手,硬是把昔日野兽来了都要叹三声的荒凉之地变成“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的“陕北好江南”。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挂着毛主席和他的长子毛岸英的一张合影,照片上的两人衣着朴素,目光坚定地注视前方。讲解员贺丽丽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那张照片是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返回延安后拍摄的,不久之后的1950年,毛岸英牺牲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当时毛主席尚在病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担心他的病情难以承受如此噩耗,只得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将消息压了一个多月……待到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时,划着火柴的手接连抖了几次,终究是没能划燃火柴。
我们这个年纪,大多已为人父母,比之少时更能共情毛主席的悲恸,在贺丽丽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许多学员都红了眼眶、悄悄擦拭泪水。更令人无比佩服与感动的是,他努力压抑心中的悲痛,说着安慰别人也是安慰自己的话:战争嘛,总会有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这真的不是一件大事吗?普天之下,哪儿有父母不在意儿女的生死,只是,他是一个父亲,更是一名身负家国命运的共产主义战士,只能把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深沉的爱埋在心里。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同志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的是他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这些物品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收拾的,他们甚至看都没有看到过。
红色情景剧《延安保育院》真实再现了战争时期,保育院的战士们为了保护战友遗孤而舍生忘死的动人故事。看着舞台上小演员们天真烂漫的笑容,真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和平时刻,天空掠过的是五色云彩,而不是炮火的滚滚浓烟,眼前飞过的是白色的和平鸽而不是敌机的狂轰乱转。看到一个个战士倒在敌人的炮火下,我们难掩热泪,心如刀割,恨不能穿越时空,亲赴战场与我们的同志共赴生死……我们还沉浸在敌军来袭,保育院无力承担多转移一个孩子的任务,院长不得已用自己的孩子红霞来换战友遗孤的悲伤里而久久不能释怀时,却听见一声声稚嫩纯真的童音飘入耳中,泪眼模糊之际迷茫地四处搜寻孩子们的身影而未得,灯光亮起的瞬间,只见院长牵着孩子们的手,赫然出现在观众席中,就那一刻,仿佛时空交错,让我们共聚新时代的和平岁月,在那一刻,多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他们避过了战争,躲过了危险,和我们一样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
观剧时,我曾偷偷问过自己,如果我是院长,我会怎么做?我会和院长作出同样的选择,还是让战友们带着孩子们先走,自己陪女儿留下来同生共死?选择前者,想想已经陪伴了我数个春秋,活泼可爱的女儿,我真的能够舍得下她从此天各一方或许此生再不能相见吗?选择后者,难道我要抛却自己身为院长的职责,担负党员的使命,将所有的重担推卸给我的战友吗?直到演出结束,我都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更加敬佩先辈们的伟大和不易!
走进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又给了我们精神的洗礼,他在艰苦环境下选择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排除万难带领村民建沼气池、打坝修井、成立铁业社、缝纫社等种种作为,教育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他以身作则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在延安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却让我们从思想到灵魂都受到了全新的洗礼,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政治立场和信仰信念,进一步增强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习党史、国史、新中国史是我们终生必修常学的课程。唯有铭记历史,方能以史为鉴,永葆党员本色。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真真切切地践行入党誓词。
回顾这次学习培训,我用一首小诗来总结此次延安之行学习感悟:
遥望北国忆往昔,燎原星火映宝塔。
先辈何曾畏生死,满腔热血在中华。
无惧歧路多风雨,瑞金千里赴延安。
凤凰山里谋局势,几度迁居定国家。
南泥湾中筹自立,艰苦奋斗破困境。
抗大精神当永续,为民新风暖万家。
幸得随行学故史,甫入热土心澎湃。
拳拳之志天可鉴,随风有信望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