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假如给中国写自传,那么乡村一定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故事,因为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发展的资源在乡村、潜力在乡村、未来在乡村,而刚刚好,我们也在乡村。所以,何不让我们与乡村“撞个满怀”,来一场“双向奔赴”。
乡村美景如画,足以邂逅诗和远方。提到乡村,您想到的是什么?是垃圾乱扔、污水横流、水土流失的脏乱差吗?不,如今的乡村“一村一景”,鸟鸣山幽、草木葳蕤,绿水青山间,一条条水泥道路平坦如砥;绿树花丛中,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您再看,被黑河水环绕着的张代河村,一座座规划整齐的果蔬大棚焕发着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希望;而置身十里铺村的那一座座窑洞,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正在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变迁……风吹麦浪,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中,我们欣赏着山水田园的大好风光、体验着农旅项目的乡野乐趣,感受着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惬意。此情此景,不正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真实写照吗,这不恰是孟浩然笔下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吗,这不就是文人口中苦苦追寻、人们心之向往的诗和远方吗?有人说,诗和远方太遥远、路费太贵,而我们何其有幸,这份美好由我们亲手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
乡村舞台广阔,足够承载梦想和希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后来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正是广袤的乡村让青年习近平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因为这里孕育着无限机遇与可能,不仅是青年增长知识、成长成才的沃土,更是我们施展才华、扎根梦想的舞台。不信,您看,在丁家的某一田间地头,某一产业大棚中,有人正追着瓜果蔬菜成熟的时间度过四季,拜农民为师、与村民一起,探索科学种植模式,不仅种出了“致富经”,更擦亮了“福珑”“情怀滩”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张宝平——这位高级职业农民正以“新农人”的身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产业融合的丁家样板;而除了他,还有人,或努力在巩固脱贫成效的过程中不断落实着产业政策,或用全新的视角讲述丁家的“三农”故事,通过电商、网络直播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或是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们在丁家这个舞台上施展才华、收获成长,在丁家乡村建设的实践成就自己、实现价值。有人说,我们丁家镇域小,但是我想说,她的舞台足够大,足够我们承载梦想、放飞希望。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当代青年责无旁贷。乡村滋养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繁衍传承,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精神追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不仅是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有差距。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真正实现从农村的环境变美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从物质的富裕,到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步提升,还任重道远,而我们,责无旁贷!这不,黑河川公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汗水浇灌着收获;土地资源整合流转、基本农田反馈图斑核实,我们用双脚丈量着丁家的每一寸热土;违建巡查专班24小时的轮班坚守诠释着丁家人的责任担当……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我们正在用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以果断、勇敢和没有后顾之忧的试错精神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为丁家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乡村与青年,互相吸引、相互成就、双向奔赴。这里不仅拥有唯美壮丽的景色,更有我们志存高远的青春。时代让青年一代走出乡村,我们也定能让乡村实现振兴。愿我们像萤火虫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也坚信我们的青春必将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懦弱、进取压倒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