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飞速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在这个纷纷扰扰、物欲横流的人世间,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做一个干净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也肯定有着不同的做法。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和事物矛盾统一体理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何为干净?
网上查《汉语大词典》中对此解释为:没有尘土、无污染、无污垢。到此,我们不难明白,做一个干净的人,意思就是要做一个没有尘土、无污染、无污垢的人。
一个干净的人,必然是一个身上没有任何污点的人。一个蓬头垢面、邋遢龌蹉的人,绝不是一个干净的人。一个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的人,更不是一个干净的人。做一个干净的人,更多的是指做一个人生履历没有任何污点的清正廉洁、品行端正的人。
要成为一个真正干净的人,就必须洁身自好,爱护自己,做到远离污秽,勤于洗理,就必须遵纪守法,端正自己,做到敬畏法纪,品行端正。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胸怀理想、心存戒律,踏踏实实干事,本本分分做人。尤其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更应该提高政治站位,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独有偶,近期无意间又读到两篇中学时代背得滚瓜烂熟的经典古文《陋室铭》和《爱莲说》,觉得与题有关,也不妨拿来一说。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这篇短小精悍的美文,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反映出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而《爱莲说》则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触动人的灵魂,似细雨润物无声,却极具教化作用。两篇短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阐明出了共同的主题:作者都具有独立个性、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都是追求做一个干净的人。
古人尚且如此,而况后人乎?!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纪律约束,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