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搭镰,选黄选割,是我们这里的老传统,也是一年充满收获喜悦的时节。田间地头黄灿灿的麦子在人们辛勤忙碌下颗粒入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长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庄稼收了忙罢了就到了交公粮的时间,就是把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加在一块折合成粮食计算上交给国家。那时实行包干到户,政策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国家的就是农业税,集体的就是统筹提留,根据每户地亩的多少计算上交总量。那时我家有六亩地,每次交公粮都要上交近千斤。
每年交公粮的时候,父亲提前把粮食晾干挑好,用蛇皮袋子装好,捆绑在架子车上。一袋袋鼓囊囊的麦袋子堆积在架子车上,这是种粮人对国家的感恩。父亲常说:“地是国家给分的,一定要把好粮食交给国家”。一大早,趁天凉,父亲和我就往镇上粮站出发了,母亲提前准备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一个大水壶、两个锅盔、一块咸菜等。父亲拉着架子车,车上系一根粗的麻绳,我拽麻绳在前面拉着,或是在架子车后面推着,一路走走歇歇。从村子去镇里粮站还有一段土路要走,这段路很难走,路面坑坑洼洼,一不小心,车轮就陷在凹坑里。遇到上坡的地方,需要和其他交公粮的人家互相帮忙才能把架子车拉过去。
好不容易到了粮站,总算松了口气,喝点水可以歇一歇了。这时,三里五村的村民也都拉着装满小麦的车子赶到了粮站,父子、夫妻、兄弟齐上阵,有人拉、有人推、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交公粮大军。粮站门口,已有几十家在排队等候了。不一会,我们身后又涌来架子车、马车、牛车汇成了一支长长的队伍,来的来、走的走、谝的谝、笑的笑,人头攒动、接踵摩肩,那场面比得上赶年集。
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家了,验粮员走过来,父亲赶紧说:“麦晒的又干也没有杂质。”验粮员没有表情,只是让赶快打开麦袋子,验粮杆就从袋子口“嗖”的插了进去,抽出一锥麦粒,倒在手里,拨拉两下,拈几颗放到嘴里一咬,“嘎嘣”的清脆声清晰地传入我的耳朵。同样的动作,流水般插过我家所有的麦袋子,验粮员最后说:还可以,不用扣杂质和水分了,就定白麦二级。父亲还说:怎么还算不了一级。验粮员不耐烦地说:还有比你家好的麦呢,赶紧过磅吧!带着些小遗憾,把公粮交了,心里坦然了。
过了几年,为方便群众,镇上粮站在每村设点收公粮,这下只需将粮食拉到村大队部,省去了不少麻烦。再后来,可以用货币折算公粮了,交起来更加方便了。时代在不断发展变迁,2004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统筹提留,农民种地不用再交公粮了,还能领到农业补贴。这对亿万农民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是载入史册的一页。改革迈出了一大步,社会文明迈出了一大步,庄稼人的脊梁比以前挺直了!
从“早纳粮不怕官”到取消农业税种地领补贴,到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今天的乡村全面振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许多变化,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我们有幸,我们自豪。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