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来源:兴平市西城街道 作者:高心泉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5-23 15:23:10

夜间,因为一个记录着生活琐事的U盘找不到了,心烦气躁地翻箱倒柜,一番折腾,却意外地翻出压在抽屉底层的一沓旧信。大部分是牛皮纸信封,还有些白色的信封皮已经发黄变色,而那股淡淡的纸墨香味仿佛比许多年前还要浓烈,还要迷人。已经顾不得U盘了,随手翻了翻,这些大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亲朋好友们的往来信件,还有自己写给同学朋友的但不知什么原因而没有发出去的信稿,看着一个个落款地址,那些或亲人或朋友的脸庞一个个浮现出来,似乎还是那么青葱活泼,还是那么美丽健康,随手抽出的一页页信纸,写得或洒脱秀气,或沉稳刚劲,一下子把我引回到那个遥远的邮差年代了。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也不识字,但是到了舅家这里,念了几年书的舅舅参军后,随部队赴新疆阿克苏支援边疆去了。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每年腊月,家里一定能收到大舅从新疆寄来的一封信,这也是这个农村百姓家里的一件大喜事,但看信却成了为难的事情。大姐粗略地认得几个字就辍学回生产队挣工分去了,二姐和哥哥上不上学事小,每天背着背篓搂柴才是大事,家里三顿饭要有烧的才能做熟,所以念信这个差事就落到我头上了。从一年一次的信件往来中,我了解了我那未曾谋面的舅舅在那边过得很不如意,“文革”中遭武斗,性情刚烈的他后来又患中风,半身不遂,每年过年前给亲友们的信件,都是他用左手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歪歪扭扭,圈圈点点,却一笔一划认认真真的几大页。由大部分字不认识到对舅舅的想法和意思猜测补充,舅舅的来信被我慢慢地理解并熟悉,我那幼小的心灵一直在字里行间感知那种坚韧的倔强,感受那份亲情的浓烈。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写作文了,交给老师的大都是些小孩子的稚气之作,也没有什么印象,倒是遵照父母的话语给舅舅回信,很费了一番功夫,也成为一种不经意的锻炼,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随着信件的往来,阿克苏,这个祖国边陲的遥远小城,连同对它的美丽想象,越来越清晰亲切,舅舅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他左手执笔的艰难和虔诚,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我最熟悉也最能抵达心灵的对于书信的理解。七十年代末我上了初中,又有哥哥的信要读了。他去甘肃当兵,时值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的消息就成为父母亲心头悬着的一块石头。几个月没有哥哥的来信,父亲就如坐针毡,心神不定,常常一个人坐在村外的小路边,向着西方发呆,以致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好不容易有信回来,我这个小学生,就毕恭毕敬地给父母念读,他们好像见到自己的儿子一样,又激动又兴奋,完了让我马上回信。母亲一边坐在炕上纺线,一边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你从小没出过门,娘不放心你,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操心,出门在外,把自己照顾好;父亲蹲在炕撅里,一边抽着自制的旱烟一边说,到部队上,好好锻炼,听领导的话,争取往上干,给咱家争个体面。你一言我一语,谁的话也别拉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就是国泰民安,阖家团圆,虽然父母极度担心哥哥随时都有可能上战场,但是,听党话,跟党走,保家卫国的嘱托还是不能不写的。不久,哥哥的回信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说,小小年纪,说话倒挺惹人流泪,原来我写的回信使他更思念这个家了。

高中毕业,走上社会,以前的伙伴同学都各奔前程,天南海北了,不能见面而知悉大家生活状态的,也就只有相互写信。最早通信的同学,是薛文德。那一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我们毅然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选择了跟随一个施工单位去陕北的一个县城改造安装自来水,我则回家务农之余,去砖厂制坯机前拉板板车,后来又到基建队当土工,开始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昏天黑地的苦力生涯。那个时候,唯一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家门口邮递员那一抹墨绿色的出现。按照毕业留言本上的通讯地址,不久我就收到了他寄来的信件。那些在学校没有勇气说出的话语,没有敞开的心扉,没有表明的人生理想,还有初涉人世时的苦闷彷徨,艰难挫折,一股脑儿在信纸上写出。很快,他洋洋洒洒满怀激情的话语又来到我的眼前,我再把乐观坚持,积极进取的言辞又送给远方的他。彼此对小有成绩的鼓励,对事业失败的安慰,对未来前程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一封又一封的信件相互表达,真是见信如见人啊!那种情怀,那种仪式感,也许只有那个时代的我们那一群人才能体会得到吧。

欲笺心事,独自凭栏,看大雁几回南飞,关山难越,锦书难托。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少男少女的相见倾心,彩笺留语也许才是最浪漫的表达。面对人生中的两小无猜、情窦初开的快乐,又劳燕分飞、各奔东西的失落,那些信件中,少不更事的少年写尽相思的愁苦,用泪水浸染着的墨痕,凄凄惨惨戚戚,千折百回,情真意浓。一段尘封了的甜蜜,在天命之年尝尽了生活的艰涩之后,回馈成人生况味里的幸福,岁月因此而静好,人生因此而丰满,平添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豁然与练达。

小院柴门寻旧事,

初开梅蕊映双颜。

羞迎雪径三分厚,

共览烟烛一片寒。

宝黛金缘成故迹,

苇蒿纸简塞秦关。

楚山千障潇潇雨,

别梦几牍也惘然!

当然,书信是个人或家庭沟通信息,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某个特定时期或者还有一点小资情调,但它的家国情怀还是不可或缺的。前几年有机会专程去了一趟重庆的歌乐山。歌乐山的红色印记和历史底蕴令人感动,但是,最震撼人心的却是革命者那一封封奔赴理想舍我其谁的家书,使我几度哽咽,热泪盈眶。那些写在粗纸或者布料上的告别妻子父母兄弟同志的文字,平和淳朴,情真意切;身陷囹圄,却胸怀天下;慷慨激昂,又大义凛然。锦书多传情,邮差慰相思,这是书信的文化功能,然而,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高贵品质和崇高信仰,把书信的价值和意义推向新的高度,令后世读之喟然,思之动容。他们用书信传达出的理想信念,在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地实现着,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人类最为高贵的精神之光,也在鼓舞教化着无数后人。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让书写越来越边缘化了。进入新世纪,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已全国联网,舅舅家也已如同隔壁,过去一个礼拜的回家路程,现在我可以坐火车两天直达阿克苏。哥哥从一复原回家,就搞起了多种经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互联网、5G通讯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那些往日的同学伙伴,有事电话微信联络,完了各自奔忙,一年虽难得见上几次,却可以语音通话视频聊天。老同学薛文德,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务工,但从没放弃自己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以往通过信件投稿,挑灯夜战,早晨常常从黎明开始,笔耕不辍,现在可以在电脑上打字写作,随时随地邮箱投稿,继续书写着自己新的人生感悟和经历。中央电视台的《信中国》,是一档创造性地将视线对准共产党员充满人性光芒的书信,人性与党性相互辉映,形象地打开了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宝盒。发现、感动、震撼、振奋,让无数英雄人物书信里面的感情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新时代的中国,这样一些信件应该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值得被更多人关注!

汉字以其独特的线条,构成了其丰富多彩的书体,又以其美伦美奂的书写性,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意象空间,书信则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历代文化大家的往来书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绮丽瑰宝。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鲁迅先生《两地书》里的拳拳与谆谆已经成为以信彰爱的巅峰,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成为一个壮丽生命凄美与深情的绝唱。今夜,面对这些或稚嫩认真或激情潦草的往来墨迹,我庆幸自己还有过这么一段美好的书写时代,它似醇香浓烈的美酒,散发着令人陶醉的馨香,它是人类情感世界的桥梁,让我们走向彼此的心灵,它更像是一片片风帆,载我在悠悠的人生之河中畅游天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