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有好的家风,人才能走得远”,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无数家庭都信守着这个朴素的道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好的家风就是无声的教诲,惠泽于家庭成员,影响着民风、政风。家风不染尘,清廉惠久远。“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良好家风的基本社会功能,就在于能以个人修身为起点,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地。因此,家风必然向政风、民风延伸和辐射,成为影响乃至决定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党员干部家风好坏,是检验自身作风过硬与否的“试金石”。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家风的熏陶和濡染对于个人形成稳定而成熟的价值取向、人格品德、情感意志、生活态度等有着决定性作用。正像“岳母刺字”,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等美德故事。生动的家风箴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德,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良好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始终激扬着正能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严家教、正家风的楷模。毛泽东同志曾立下“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并制定了“十条家规”。
回溯党史,许多党员干部也躬身垂范,留下了为人称颂的家风佳话:焦裕禄教育孩子不能“看白戏”,谷文昌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杨善洲不让家人搭“顺风车”。在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红色家风为“传家宝”,熔铸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不仅关乎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从严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本分做人、干净做事,用行动诠释“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与此同时,守住亲情关,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切实管好家人、处好家事。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把“修身”“齐家”两个方面都落到实处,才能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成就“积善之家”。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带头把家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自觉树立良好家风。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是家庭成员律己律人、修身处世的规矩。很多时候,家规就连着国法。家规不严,就容易触犯国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里更不能没有“铁规矩”。所以,党员干部要从加强自身修养,明确家庭责任清单的范围,划出“红线”,明确“禁区”。要立好家规、从严治家,真正担负起匡正家风的责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清廉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家风“清”,政风才能“廉”。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将清廉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传承清廉家风,涵养清朗政风,充分展现文明家庭的导向价值和共产党员的标杆示范作用,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
道德的濡染承载着一个家庭对后辈的嘱托和希冀,是五千年文明凝结出的家国情怀,更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清廉家风的传承,要从道德建设入手,做到行得端、走得正,“三观”不正则“五关”难守,“元神”摆正方能“百邪”莫侵,应充分发掘传统家风中的思想文化资源,明确可为和不可为,才能培养家庭成员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才能涵养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领导干部要管好家人、建设好家风,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身端影正,时时处处给家人做榜样。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家风,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无私、清廉的党风、政风和民风。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家风建设的表率。以优秀的家风带民风、促党风、转政风,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