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学“古”廉政 不贪为宝
来源:驻淳化县公安局纪检监察组 作者:王颖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5-09 15:52:38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古往今来,无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了人民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千古流传,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为民永远是百姓的期盼。

说起清正廉洁,有这样一个廉政小故事《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将这块玉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于是,他带着玉来到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宝石,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可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我们都失掉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就都还有各自的珍宝啊!”这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故事,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却仍如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洁自好的优秀品德。

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熠熠生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那浑浊的官场中,依然有许多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公正守法的清廉官吏。从春秋战国时期三退赏赐的晏婴,到北宋为官清正的包拯,再到两袖清风的于谦,他们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留名。到了近代,更是涌现出焦裕禄、孔繁森等等舍己为人的人民公仆,他们的故事影响甚广,感人至深。然而严嵩、和珅、成克杰、胡长清......这些以权谋私、祸国殃民者都在人民的唾骂声中身败名裂,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句话更是振聋发聩。古往今来,前车之鉴,无不说明一个道理:“不贪为宝”,我们为廉方能行正,为清方能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通过阅览历史名士、清官廉吏的历史典故,可以让我们真切感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严于利己、肃风正纪,反腐就在身边!

廉洁自律是我们该有的担当和使命,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于律己的作风,经常从灵魂深处不断地自我警示、自我反省和自我克制,不断筑牢思想防线,提升党性修养,做到廉洁自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