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先生的文章是苦心经营出来的,以“大事、大情、大理”的大境界著称。《把栏杆拍遍》放在身边已经一年了,一直未读。得空随手翻翻,一下就被一篇描写在印度考察观光时遇到随处可见乞讨者的文章——《到处都伸出乞讨的手》吸引住了……
对于乞讨现象,我一点都不陌生。记得小时候,邻村一哑巴,穿得破破烂烂,脸脏兮兮的,隔三差五来村里乞讨,调皮的男孩子经常欺负,惹得瓜子哇哇怪叫;每年春季,常有甘肃、安徽等地的人来村里乞讨,据说是年馑不好,出来讨口饭吃,牵儿拽女的一家子也有。每逢有乞讨者,母亲就给些馍馍、干粮,有时给挖些面粉,总之都不让他们空过。那时年幼,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要饭?
后来慢慢长大,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生活条件逐渐好转和改善,就很少见到要饭的了。随着经历的丰富,对遇到的一些乞讨现象,看法就随大溜了。直到读了《到处都伸出乞讨的手》,才又激发了我对乞讨现象的重新思考。
对于弱者,保持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心,那是人性善良的本真使然,就像小时候,母亲对上门要饭的人,都不让空过。她常说,谁都会遇到难常事,万不得已,谁都不会低下头出来讨饭吃。但是,对于以乞讨为手段,目的在于不劳而获者,就不可轻易地给予了。我们的付出是要建立在对方还懂廉耻和善良的基础上的。轻易地给予,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践踏。
为什么到处都伸出乞讨的手,文章结尾,作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大凡给予有两种,一是对对方付出劳动的补偿,是平等的交换;二是对对方的爱或怜,是愉快的奉献或捐助。当对方既无付出劳动,又无可爱可怜之处时,你无端地付出倒是对自己自尊心的践踏了。”但作者还是无法拒绝身边的小女孩,给了仅有的两个卢比,给她照了一张相。人性的复杂就在这一瞬间,心灵中对人性还有美好的向往,无法对善良的本心做出拒绝。
现实挥之不去,又无法言说。“关上相机,这镜头里,不,我的心里像收进一个魔影……”其中深意,留给每位读者去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