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来源:长武县枣园镇纪委 作者:曹玉蓉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4-17 10:21:51

孔子曰: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水以清为贵,人以廉为尊,看完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深以为然。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山西永宁州 (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深得百姓爱戴,以刻苦的一生,天下廉吏第一而闻名于世。康熙时官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在罗城七年,政绩突出。当地民谣说:“武阳岗三年必一反。”但在于成龙到任的三年后,“人心既和,谣言不验”。民谣又云:“三年一小剿,五年一大剿。”但如今“比及五年,又复无事”。不仅治安好转,而且风俗大变,“民俗婚丧之事,亦皆行之有礼,感之以情”—“罗城之治,如斯而已”。剧中的于成龙如此轻描淡写。

在剧中的最后,于成龙如是总结在罗城的七年:自数年来,本非为功名富贵计,止欲生归故里。日食二餐,或日食一餐,读书堂上,坐睡堂上,毛头赤脚,无复官长体。夜酒一壶,值钱四文,无下酒物,亦不用箸,惟读唐诗,写俚语,痛哭流涕,并不知杯内之为酒为泪也。间尝祝城隍,我无一亏心事,当令早还乡井。今得遇合,岂非上苍默佑?回思同寅诸人,死亡无一得脱,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以赴蜀之日,益励前操,至死不变。此数年之大概也。偶书寄,以发知己万里一嘅。

这样的总结看似平常,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于成龙的“性情”。康熙皇帝曾经称赞于成龙“正直洁清”,这段话恰好可以成其注脚。于成龙谦称自己罗城七年“本非为功名计,止欲生归故里”,随后叙述在罗城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俭朴自然、随性洒脱,但细究起来,又非常人所能及。诸如两次说到读书:“读书堂上”、“惟读唐诗”,又说“痛哭流涕,并不知杯内之为酒为泪也”——这让我们想起阮籍的“穷途之哭”——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此?或许,唯有高洁脱俗、赤子情怀的“性情中人”才能如此。本此性情,发之于外,所成之事,才会于扪心自问之际,坦然“我无一亏心事”。高洁性情,理学名臣、也是于成龙知己的熊赐履在于成龙的墓志铭中赞其“质任自然”、“诚中形外”,诚为知人之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唯有深厚的情怀,才能开拓出宽广的胸怀,也才能开拓出广阔的事业。唯有以赤子之心、冰心玉壶的情怀、品质从事凡俗的事业,才不会为尘世所污染,而凡俗的事业也才能获得傲立世间、辉映历史的永恒。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论》中讲到:“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作为新时代纪检监察人,我们应将廉洁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纪检监察初心,弘扬实干担当精神,在学习与工作中立德修身,开拓创新,努力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做好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引路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