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还是崇山沃野,大江大河,我站立的地方,就是我温暖的国。
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神州大地一思一念皆是九州。在这片广袤的神土上,孕育着五十六个卓尔不群的民族,他们的传统、语言乃至形态上都有着霄壤之别,但心中都怀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中国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提起民族团结,那不得不想到一种水果——石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石榴象征着团结之意,不尽相同的石榴籽相互包绕着,紧密而又难分。这就与我们各民族的同胞一样,虽相隔甚远,但我们的心自始至终连接在一起,正是这样,才构建起了一个和谐而美丽的中华民族。我们心连着心,手拉着手,共同走过了一个个春秋,一直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风过林梢,骄阳正好。我曾与爷爷共坐树下闲聊,爷爷告诉我孔繁森的故事。他说1944年出生的孔繁森曾两次进藏,第一次时在岗巴工作了三年,这三年里,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时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可遗憾的是,在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爷爷在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时,神色黯淡,眼中充满了泪花。我不禁惋惜,“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孔繁森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更为两个民族搭起了友谊的桥梁,为中国梦的实现夯实了基础。我静静听着,仿佛时间定格,孔繁森那无私奉献的身影浮现在我眼前,我竟分不清现实与梦境,只为他的伟大事迹而热泪盈眶。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才有了现在我们庞大的国;有了我们庞大的国,才能为我们的民族提供源源不断的温暖,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一撇一捺为人先,千丝万缕当团结。在我的身边,同样有着无数的团结事例。网络的发达使我认识了许多五湖四海的朋友,她们光鲜亮丽,一表人才。但我的内心始终关怀着大山深处,那一群朴实无华,勤奋刻苦的素未谋面的朋友。他们与我年纪相仿,却跟我有着大相径庭的生活。我曾偶然乘兴,问起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他虽已年过半百,但经历却异常丰富,他告诉我他支教那段别样的时光,提起这段时光他眼中虽饱含热泪,但笑容却依旧洋溢在脸上,那种自豪,那种幸福。
“老师,大山里的学校是怎么样的,大山深处的朋友们又是如何?”我满脸诧异地问他。
“大山里的环境可不像这里,那里没有光鲜亮丽的教室,没有先进的设备,更没有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在这学习的你就知足吧。”他回答我道。
“那里的条件如此艰苦,为什么还要待在那?而不早早回来感受更加先进的祖国,更加美好的祖国呢?”
“因为我想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样,我也想要为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团结贡献一份力量,想让他们体会到来自汉族同胞的温暖。不仅如此,我也感受到民族同胞的热情与温暖,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家’的温暖。”他向我讲述他的故事。
听到这里,我的心中油然生起敬意与仰慕之情,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我默默树下目标,等我长大也要去到无人为知的偏远地区,让更多的偏远同胞感受到国的温暖,国的强大。这是我的梦想,它紧紧围绕着中国梦,更蕴含着我心中对国的暖暖情思与憧憬。
中国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傲岸;中国梦,有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超然脱俗;中国梦,有宠辱不惊,熟视岁月如流的胸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维护民族团结,更要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十年筚路蓝缕, 七十余载长歌未央。从风雨飘摇的觉醒年代到如今奋进的新征程,这盛大灿烂的光辉背后,是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以拳拳爱国心, 奋发向上,才换来今之盛世太平,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亦将牢记使命, 维护祖国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之志, 以身体力行书写爱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