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收假,走亲访友也已基本结束,对一个公职人来说年算过了。但不知怎么,脑海里总浮现出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记得那时候,腊八一过,整个村子开始有了年味。大人们开始忙碌扫屋、蒸馍、跟年集、杀年猪。我们这些孩子们,则数着指头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还有压岁钱拿。八十年代物质还不丰富,男孩子常玩的游戏有滚铁环、打纸包、丢方、女孩子玩跳绳等,娱乐活动并不丰富,但我们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乐趣。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我们农村人的祭灶日,每家每户都会在这一天祭拜灶王爷,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傍晚母亲会在厨房灶王爷的神位前摆上坨坨馍、芝麻棍子及点心水果等各种供品,除了摆放供品外,还要净手、烧香、送灶爷,整个厨房都弥漫着一种庄重神秘的氛围。
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开始蒸馍、煮肉、蒸碗子等等。准备这些美食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馒头代表着团圆和富足;炖肉则象征着吉祥如意;蒸丸子象征着蒸蒸日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食物都是我们过年时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除了准备美食和年货外,大人们还要扫房子、洗衣物。这些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着辞旧迎新。
腊月三十是过年最隆重的一天,上午每家的男人都要去上坟,以告诉老祖先一年发生的事,分享过年的快乐。上坟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贴对联和门神,有的人家还会请土地神、天地神、财神、灶神等,以寄托美好的愿望。那时候的对联都是手写的,现在好多印刷品对联取代了手写对联,虽然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在延续,但总感觉缺少墨迹的美感和韵味。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会围坐在长辈的家里,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
大年初一,村子里的男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还会绑一个很高的秋千,胆大的去荡一荡;女人们会去村里和邻村的庙里烧香,祈求“娘娘婆”庇护子孙;小孩们最高兴,他们比着自己的新衣服,放着鞭炮,好不热闹。初二一般是祭奠新灵,即老人近三年去世的其他亲戚这天要去走动看望。初三开始正式待客走亲戚,走亲戚到了最热闹的时候,你来我往,外甥看舅,女婿走丈人,小孩最爱去他外婆家,提着天鹅蛋、玲玲糖、点心坨坨走这家走那家,待客的早上都是浇汤面、酱辣子、水菜碟子;中午会是丰盛的肉菜、温好的白酒,条件好的家庭还会有啤酒果汁。
初七初八,又是外婆家给不满十二岁的碎娃送灯笼;到了初十前后,走亲戚就基本结束了,村子里就会组织打鼓耍社火,有的还要走村串户表演。正月十五大团圆,吃团圆饭,挂灯笼,过年就算正式结束了,学生开学了,地里活也开了。人们又奔赴新的一年。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都已成家立业,为了工作生活奔波忙碌,年味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淡,但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年味记忆和永远怀念故乡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