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龙腾新春说乡愁
来源:驻礼泉县自然资源局纪检监察组 作者:席雪静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2-27 10:15:43

乡愁,是那乍暖还寒的牵动心弦的思念,是那依依不舍的絮叨叮嘱的啰嗦,是那父母在就有温暖的老家灯光,是那亲情环绕的爱的长途跋涉,更是子欲孝亲不在的痛彻心扉的揪心的回忆啊!又到了龙年,刚和兄弟姐妹欢聚在一年一度的最热闹的老家,耳畔便被一阵阵锣鼓声吸引,母亲大声告诉我们,村上今年耍社火,看着有点耳背的母亲一边端着水果,一边走到父亲的遗像前供奉着,我瞬间恍惚了,阵阵锣鼓声把我带回了儿时。

社火,在我眼里就是孩子嗨翻,大人欢舞的节日,更是农村人表达感情,祈求美好生活的象征。我们村的社火是吉祥如意的龙,每到过年的时候,放了假的学校便忙活了起来。龙头、龙皮、龙尾、龙门、龙珠、龙灯、大鼓、彩旗等满满的道具都摆了出来,铺满了大大的操场。村民们围在一起,一年没见面的锣鼓好像老熟人一样,瞬间就响起了熟悉的“三连环”节奏,还在别扭的邻居探讨起舞龙的动作,瞬间互相指导了起来。长长的龙皮画着新龙鳞,一圈一圈的龙鳞闪耀着延续着,直到整张龙身都绑在竹篾扎好的架子上,我才象膜拜心中的神一样,眼睛落在发光的金鳞上,落在夸张的鼻孔上,落在颤抖的龙角上,落在能喷薄烈焰,长舌蜿蜒的巨口中。龙,集齐了人民对神兽的所有想象,是驱邪避凶、祈求丰收、平安吉祥、国泰民安的象征,更有凝聚民心,团结集体的神奇力量。我们村的龙灯社火,据说还是清朝年间流传下来的,1955年春节还曾获得一面锦旗。

1988年12岁的我踮起脚尖,在操场选人的队伍中终于如愿以偿,作为龙的护卫,我成为了一名龙灯手。因为龙灯要伴随龙的左右,那一年我目睹了龙的传奇。夜幕降临,铙钹伴着鼓点,拉开了耍龙的序幕,随着声震山岳、跌宕起伏的锣鼓声。三声炮响,长龙从龙门探出了脑袋,先是精神抖擞的晃动几下,迅速穿越在龙旗队列中,龙头戏耍着火红的“龙珠”,喷吐着特制的火焰,引来了围堵的人群的欢呼声。龙灯队伴随在整条灯火辉煌的长龙身边,好像真正的护卫一样,龙身翻滚着,大小竹环在龙皮内自由转动,烛光摇曳而安全,不断的变化着光晕。龙头左右小跑,忽高忽低,龙身压着步子,或翻或跳,最后的龙尾,随着龙身的摆动,不仅身挎一串大铜铃,步子也是其他人数量的几倍,翻挪腾移,都是村上力大膀圆的年轻小伙互换着才能跑下来。

耍龙的夜晚,县城的街道好似夜空的繁星降临,又像城市的霓虹闪烁。商铺的,住户的人家都是门户大开,在门口早早摆好了丰厚的礼品、烟酒,糖果,麻花和副食,当打听消息的小孩飞奔而来,家家都是鸣炮迎接。院落大的,龙灯就进户“躟院”,在前后院内舞动一圈,;门户窄小的,就锣鼓“震宅”,喧天的锣鼓声环环紧扣;商户门前,夜色趁着灯光,长龙就地表演起“腾云驾雾”、“翻江倒海”、“收尾相吻”、“龙盘古树”等不同形态的技艺。每一次的变化,都迎来阵阵欢呼声和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大吉大利的祝福声,主家更是看着飞腾的龙,乐的合不拢嘴。更有甚着,央求领队的人,让“龙眼”的强光直照门头,寓意明年顺风顺水家宅平安。还有人把宝贝孩子从龙口这边送进去,那边接出来,俗称“过关”,希望孩子今后顺利渡过人生的“关口”。当长龙跑到农村宽大的空场地,便将龙头高高扬起,龙身绕龙头一圈一圈的绕成一堆,层次分明,与头顶的圆月遥相呼应。此时,欢腾的龙慢慢静了下来,好似即将腾空奔月,人们也围着龙,好似思念未曾归家的亲人,更是期盼思乡的明月送去家乡亲人的牵挂和祝福。

一场龙灯一场欢聚,多少年了,只要提起便拉近了返乡的人疏远的距离感,便融化了邻里的家长里短。你敲过的铙钹,他打过的大鼓,那飞舞的龙灯,代代相传,凝结了全村人的智慧和汗水,凝聚了过好日子的信心,家家户户更是为来年攒足了劲头。有了春节的团聚,龙灯便有了舞台;有了龙灯的陪伴,乡愁便有了寄托。不管是哪里的锣鼓,都能敲响我的那份绵长的乡愁;不管是哪里的龙灯,都能映出我的那份刻骨的相思。龙灯,那一抹新春的乡愁啊,像刚刚苏醒的春天大地,让我撒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龙腾飞越的明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