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日日逼近,偶尔好友小聚,不可否认的共识是年味越来越淡了!是啊,这些年,我们生活越来越滋润,但我们仿佛失去了快乐年味!
年味,不再有我们掰着指头的期盼!不再期盼能见到一年未见的家人,不再期盼能够吃到鲜有的肉和饺子,不再期盼能够穿上一年中唯一的一身新衣服,也不再期盼能够得到长辈除夕夜的压岁钱,不再期盼一家人围坐观看的春晚,不再期盼走亲戚时的客饭和礼品;不再期盼能够窜上天去再响一声的“二脚踢”爆竹,等等。是我们长大了?是生活条件变好了?是生活方式改变了?还是电子设备普及造成个人封闭了?理由太多,很多不确定的原因,使我们略显浮躁、稍失童真,面对匆匆忙忙的生活,许多东西都变了,期盼成为了一种奢求。
年味,不再有我们忙碌准备的快乐!春节是一种民俗,年味是中华文化的满汉全席!不管大江南北,虽略有差异,但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有吃粥的,有吃面的,各有讲究,但共同的是过年了。随之为期一月的春节正式开始,家里的男人们从准备柴火、购买年货、收拾院子开始忙碌起来,女人们开始准备全家新衣服、打扫卫生、蒸馍蒸包子、准备蒸碗等开始。春节前后,几乎是全家动员,因为有一整套讲究,节前过腊八,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二十四大扫除,全家购年货,大年三十祭祖宗,贴门神,贴年画,守岁坐夜,正月初一拜年、初二新灵祭拜,初三开始走亲戚,初七必吃“拉魂面”,初十后为小孩送灯笼,十五闹元宵,十六“游百病”,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还有龙舟、庙会、社会等等,如此这般下来,大人们、孩子们的春节是如何的充实、忙碌和快乐。
年味,不再有我们围坐畅谈的温馨!在精神文化匮乏的时候,我们恪守民俗,除夕夜一家人可以围着桌旁,品尝佳肴、观看春晚,小孩们嬉闹、青年们讲一年见闻和收获,老人们频频微笑点头,偶尔说笑、点评。现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无形的隔阂,除夕夜里,匆匆吃过年夜饭后,小孩们趁着没人管教,闷着头打游戏,青年人低头盯着手机,玩游戏抢红包,发微信拜年;中年人低头盯着手机,抢红包,偶尔抬头看电视;老年人无人搭腔,沉默不语看春晚。家里似乎没有和睦和温馨,夹杂着些许的冷漠和凄凉。初一开始,就似乎各忙各的,春节里再有一次全家宴都很难。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末家庭的欢乐气氛会重现,怀念那种年味十足的滋味,那种温馨融洽的滋味。
年味,渐渐的,就淡了……,年味,究竟去哪儿了?年味,可否真的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