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今政治理论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于“廉”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本意指堂屋的侧边、棱角,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立,古人有高行者称之为廉,后人以廉字方正,正直来喻人清正、节俭、严以律己,有正直的品德。“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离骚》:“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意为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先秦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认识“廉”的,认为“廉”是君子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道德操守。汉代以后,“廉”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汉代出现了专门的举廉科,将“廉”作为官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古人倡“廉”,主要认为“廉”是个人修身、成就完美品格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孔子心中的圣人、君子,还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都内蕴着“廉”这一基本道德操守。“廉”是为政之本,能“廉”则政兴。所以古人又说“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廉洁对于为政的重要性,就像土壤和雨露于生物之必不可少,一旦失去,政权终会倾覆,为官者的廉洁是实现政权稳固持久的客观需要。
廉德思想形成于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对历史上风清气正社会局面的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在封建王朝中,以廉为政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这也使封建臣子在践行“廉”的过程中遭遇局限和困境。但是,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这些都不妨碍今天我们从中汲取有益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如今,“廉”作为党的一项基本政治要求,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更要了解“廉”的历史文化,对中国古代廉德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夯实廉洁从政的道德基础。完善廉洁从政的监督机制。把“以德养廉”“以制保廉”“以法促廉”三者结合起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