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心中存敬畏 清廉铸师魂
来源:咸阳彩虹小学 作者:汪娟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01-25 09:52: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廉洁文化,正是以廉洁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的文化。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取得制度性成果和治理效能。党的光辉照华夏,春风万里人心暖。我坐于窗前有万千感慨,何其有幸,生于盛世华夏,见证祖国日益强大;何其有幸,走过大好山河,尽享似锦年华;何其有幸,成为教育的燃灯者,点亮幸福的灯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走过了八年。蓦然回首,耳畔听到的是难以忘怀的岁月回响;登高望远,行囊里装满的是非同寻常的时光馈赠。于此馈赠,我视若珍宝,深知若想真正做到受之无愧,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需“心存敬畏,正己守道”。何为“敬畏”?所谓敬畏,不是对教育持恐惧之心,而是要谨慎、慎重,不怠慢不苟且。敬畏,实乃一种人生态度,亦为一种行为准则。

心存敬畏,与贤者同歌,与圣人相伴。孔子曾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心存敬畏,我们就会以贤者为榜样,检身正己,不被浮云遮眼,不被欲望遮心。屈子直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心存敬畏,我们就会咏屈原之志,颂青春之歌,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林则徐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存敬畏,我们就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勇敢无畏!身为人民教师,理应做到“心存敬畏”。

于此,我认为应以“敬畏课堂”为先。“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亵渎的存在。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一堂堂课紧连着生命的成长”。敬畏课堂,就要时刻保持教育热情,打造一个可以让师生思维产生碰撞的空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将人道主义、人文关怀浸透于教学行为中;还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精细备课,不断反思总结。总之,我们要满怀教育热忱,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我们要“敬畏生命”。课堂是学生自我修行的阵地,而教育则要以学生为主体。生命是伟大的,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是文明的火炬,亦是未来的星空。作为教师,我们理应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即使有些孩子暂时落后于对他人有些孩子桀骜不驯、性格乖张,但“荆岫之玉必含微瑕”,我们要承认世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无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诚然,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润泽,敬畏生命方能教学相长。

再者,我们要敬畏教师一职。读书期间就曾阅读过于漪老师的作品,为其“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的终身奋斗目标深深震撼,为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心得以及她对于语文最质朴的理解深深感动。有人问什么叫语文教育?她笑言,一句话,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想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对于教书育人我们会有很多困惑,但当我们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明确之后,我们反而会觉得乐此不疲。

“文章不为轻薄事,笔墨只为百姓忧”,我辈生逢盛世,虽无忧柴米,但须终日乾乾,心存敬畏,与时偕行。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浮躁、浮华的社会,物欲泥沙裹挟而至,为了满足功利之心,教育逐渐迷失方向。面对诱惑与挑战,我

们该如何坚守心灵的故土,做一股时代清流?唯有“正己守道,清廉自律”。

如何“正己守道,清廉自律”,自然以爱国为首要。每每提及“爱国”,便想到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如同长空惊雷,激励着无数师生奋不顾身,投身救亡图存运动。如今,此三问仍深深扎根于我的心间,时刻勉励我将自身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将社会责任感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将道义担当转化为祖国所期盼的实践中,努力践行“强国有我”!

其次,我们要有淡泊名利的坚守,保持纯朴的天性、内心的安静恬淡。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不是消极厌世、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虽对名利“淡泊”,

却始终“追逐”心中大道。诚如张桂梅老师,她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不计功名,却告诫学生要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栽培。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做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把持住这份令人敬仰的清贫,坚守住这份淡泊名利的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者,如泽如炬,虽微致远。我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将青春岁月献予教育事业;我会心存敬畏,深耕不辍,用情怀书写担当,用行动不辱使命;我会正己守道,立德树人,扛起国家之任,奏响时代之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