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为它精确定义。
但我可以说出一些幸福的时刻:
当我们躺在山顶,一觉醒来,看到落日照亮远处的山脊,被安宁灌满时。
当我们行驶在沙漠公路上,看到车窗外绵延的沙丘,被广阔侵染时。
当我们遇见市委大院的秋天,扑捉到桂花氤氲的香气,被芬芳触动时。
当我在一人值班时收获难得的独处时间,和着院内静谧的鸟叫和窗外的阵阵凉风,和灵魂交流时。
当我在一天工作结束后换上行装开始夜跑,汗流浃背带来酣畅淋漓的体验,浩然的清清夜风在耳边呢喃时。
你幸福吗?如果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会觉得无从说起又好像讲述要从各个角落喷涌而出,而在我看了《心流》这本书以后,我对幸福的体验开始有了新的认识,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也就是幸福感吧。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音乐、读书、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演讲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我们所看见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一件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心会有不同的体验和阐释,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
上学时周敦颐《爱莲说》当中那耳熟能详的妙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卓尔不群的莲花就是清正廉洁的象征,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清廉究竟是什么呢?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陶侃,晋朝人。早年丧父,家徒四壁,靠纺织为生。陶侃自幼好学,再加上母亲善教,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陶侃20多岁时,受命为当阳县吏。他想:母亲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县吏,想尽点孝心。于是,他托人带了一罐鲊鱼给母亲,谁知母亲拒而不收,封了“鲊鱼”,并写信说:你当了县吏,拿公物给我,以为是好心,相反,它不仅不能有益于我,反倒给我增加了忧愁。那陶母“忧”什么呢?她说:“吞占公物,就是贪,贪婪之心是没有止境的,后果就难以设想。”她告诉陶侃;“人有不为之,而后才可以有为。”陶母一席话使陶侃受益终生,后来陶侃到了晚年做了荆、江二州刺史,告老还乡那天他把所有的军资、器仗交代的清清楚楚,方才离任,史称“陶母封鲊”。这个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就如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如同一阵浩然的清风,穿越漫漫的历史长河,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对灵魂的涤荡。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国家正在致力于创建一个有利于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大环境。诚然,外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让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序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工作中体验到“心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