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一个常令我深思并感恩的词语。在生活中,那独一无二的好家风熏陶着我;在工作中,那独一无二的好家风激励着我;在社会中,那独一无二的好家风引领着我。他就像柔和的春风温暖着我的心田,他就像敦敦的导师指引着我前行。
在我小的时候,爷爷除了把农活打理好,还随身携带着一个小布袋,经常会在路边捡起一个螺丝或者一截细绳,放入小布袋中。我常常不解的问爷爷:“别人不要的扔在路边的垃圾,你为什么要捡”爷爷总是笑呵呵的告诉我“闲时收拾忙时用,别看他们小,总能派上用场的”。刚开始我还觉得爷爷就是大家口中的“抠门人”,就不愿意陪爷爷出门了。六月的一场麦收,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打散的麦垛,装麦的口袋散乱地扔着,焦急的人们不时抬头看看说变就要变的天,谁也没有注意到爷爷抱来了他的“百宝箱”,和修理师傅一起找到了关键的螺丝,打麦场上终于又响起了欢快的机械声和邻居们敬佩的夸赞声,我也瞬间明白了爷爷的心意,这是“勤俭持家”的家风对子孙最好的教育。
刚上初一,我兴奋的跑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起了《字母歌》,从来不检查我作业的爸爸竟然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让我背,还打乱了顺序让我背,直到我眼泪汪汪的背完才了事,后来我的英语作业永远归爸爸检查,上了初二,背英语单词竟成了我的强项。当我再也不怕爸爸检查英语作业时,妈妈才帮我揭开了谜底,原来是爸爸偷偷学习建房技术,小学还没读完就因为家庭发生变故不得不辍学回家的爸爸,苦于看不懂图纸,缠着技术员问东问西,但是“洋字母”却难倒了父亲。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却带来了《字母歌》。一生要强的父亲用他检查作业的方式偷偷进行学习,终于考取了技术员证书。母亲的话让我沉思了好久,不管家里的条件有多艰苦,父母却总是承诺孩子们“你们好好读书,你们能上多高的学校,我们就供你们上多高的学校”,我每天在学校还嫌学习辛苦,就想着偷懒。想想父亲用干农活的手在蓝色的图纸上标注ABCD的情景,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并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传承父亲“勤奋好学”的家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直秉承“勤奋好学”的精神,不管工作多累,床头永远有书籍陪伴着我。
家里做了好吃的,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护着,从蹒跚学步起,一直给邻居寡居的刘婆婆端饭,直到她去世。说起刘婆婆,也是个可怜人,丈夫去世的早,一个人拉扯着儿子长大,眼看着儿子能分担家务时,却意外的发现孩子患有癫痫病,从此走上了吃药看病的漫长路。早逝的孩子带走了刘婆婆的一切,借怕了的亲戚再也没人登门,就靠东家送点粥,西家送点面度日,作为村长兼邻居的父亲更是当自家老人看待,刘婆婆家里的农活及担水修房等体力活父亲更是看在眼里,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什么叫“邻里互助”。
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小村庄里的父辈们,用他们黝黑的脸庞、粗粝的双手、爽朗的笑声、勤奋的身影继承了一辈辈人勤俭持家、勤奋好学、邻里互助、尊老爱幼、谦恭礼让、重孝重道等等无法言传却日日身教的家风家训。父辈们传承的好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如今父亲一提起都是党员的儿女们,还有步入工作岗位的孙子、正在就读名校的孙女,还是不忘叮嘱我们,一定要让家风文化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