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有个“熊”孩子,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撒泼打滚,因为和爷爷奶奶同住,每次的管教都被老人叫停。前不久,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朋友兴奋的和我分享问题解决的经过,大意就是在和老人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与孩子循序渐进的“约法三章”,居然让“熊孩子”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我不禁感慨,无限制的自由之下,孩子或许会变得任性固执,或许会变的自私狭隘,或许会变的暴躁狂妄,孩子的教育不可逆,等到难以约束的时候,父母恐怕只剩追悔莫及。而规矩的介入,才能明确的告诉孩子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规则要明确,态度要坚决,执行更要彻底,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边界之内的充分自由。孩子的教育需要“约法三章”,人生更是如此:懂的规矩,守住规矩,才能守住人生。
规矩是警醒,“享受”要有边界感。
能克己,方能成己。自然界有规律,生活里有习俗,社会上有法律,工作中有制度,规矩的存在就是一把“尺”,以此提醒我们约束好自己。曾经看到过一句细细品来很有意思很有哲理的俗语:“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大概意思就是刚做出来的鱼肉很香,可放久了就臭了,在别人家住太久,就会惹人讨厌,这就是“凡事不能过头”的道理。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克服不了自身的欲望,吃不了守规矩的“小亏”,“隔着桌子抓菜”,逾越界限为自己谋取利益,妄想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却让自己身陷囹圄。
人无规矩则殆,家无规矩则败,国无规矩则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懂规矩、守规矩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党的规矩既包括党纪法规“硬杠杠”,也包括道德操守“软约束”,既包括组织文化、政治信仰等历史传统,也包括改革创新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等。因此,党员干部做到讲规矩、守纪律,必须从多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追求无节制的“自由”,任意妄为越过纪法红线,模糊边界意识。
规矩是底线,心有所戒,“行”才有止。
守住底线,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情,更在于明白哪些事做不得。人有境界,也有底线,境界给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底线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一个人没有境界,顶多差劲一点,但没有底线就会出现大问题。规矩就是底线,按规矩办事,不随意加戏,随意越轨,生活才能正常运转,社会才能正常运行。守规矩,并非刻板固执,而是一种清晰明了的做事智慧。
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作为一名党员,从举起右手站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选择了党,就必须把心交给党、坚定地跟党走,心有所属,不光是嘴上有党,也不只是心中有党员的名号,而是自我角色的不断暗示和价值取向的反复拷问,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为支撑,自觉把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作为行为准则,从内心深处正本清源,做到心有所属、心有所戒,行有所止。
恪守规矩的人,正直不阿的人,或许走不了捷径,但一定比别人走的更稳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党规党纪就是我们的“戒尺”,是全体党员共同的行为底线,是我们一生受用的规矩。守规矩、有担当、奉清廉,才是作为党员应当坚守的品性。
务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贪占、不苟取,活的纯粹、活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