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以德修身养正气 为政清廉守底线--《读苏东坡传》有感
来源:武功县纪委监委 作者:李露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3-08-03 11:04:45

初闻苏轼,是在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深情的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笑傲人生的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蔑视流俗的他。“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是旷达超脱的他。然而,在读完《苏东坡传》以后,我仿佛才真正认识他---满身光环却命运坎坷。

一是清白做人。九岁时,在母亲程氏的引导下,苏东坡认真学完《范滂传》。苏东坡问其母:“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范滂疾恶如仇、胸怀坦荡、正直清高的气节也深深影响了苏东坡的一生。正如苏东坡为远在密州的好友孔宗翰所写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寻常的梨花在苏轼的笔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生要想看的清明,自己一定要清清白白,只有看清自己,才能进一步看清这个世界。

二是心系于民。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难以为继时,他耕耘于东坡之上,披星戴月。当他从朋友王天麟口中得知当地有溺死出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时,他闻之酸辛,为食不下,立刻提笔给武昌知州朱寿昌写去一封情辞恳切的信(《与朱鄂州书》),建议官府“收养弃儿”。顶着“罪臣”之名,自发成立了一个救儿育婴堂,来拯救鄂黄之地的溺婴。此时,苏东坡的生活异常艰苦,但他率先捐出一千钱来帮助那些即将生养小儿的贫困家庭。有位姓孙的富商被苏东坡言行所感动,亲自上门拜访,并送上20缗请其笑纳。”苏东坡笑着说:“在我和夫人的精打细算之下,还可以勉强度日。眼下最要紧的是救儿会,请先生把钱捐给救儿会可好?”这位富商更加感动不已,当即又加30缗给救儿会。闻说此事,当地富商你50缗,他100缗,纷纷解囊相助,很多婴儿由此获救,黄州一带的溺婴恶俗逐渐消失。对于百姓所遭受的疾苦,苏东坡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与怜悯,而是感同深受的关切与同情,并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

三是廉洁从政。正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写“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东坡五十岁时,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岷江之水依然奔涌,西子湖畔的杨柳依然婀娜,赤壁矶头的林木依然葳蕤,而斯人已逝,但他又似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没有深陷于功与利的漩涡,以德修身养正气,静守人生的清欢;他灭蝗灾、修水井,务实笃行勇担当。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他的才华横溢,更是他所传递的一身正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