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走进渭北农耕博物馆
来源:淳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丁延平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3-07-27 10:37:40

农耕博物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在淳化县润镇甘沟村,渭北农耕博物馆虽隐藏于村落当中的,却吸引了大量西咸城市客人慕名前来参观,慰藉乡愁。“看到这些曾经使用过的农具,我又仿佛回到了昨天。”走出博物馆,咸阳某高校李教授激动地说。

渭北农耕博物馆占地1000平米,藏品涉及渭北淳化、旬邑、彬县等农村生产生活老物件500余件,可分为石器类、木器类、陶器类、铁器类、编制类等不同类型,几乎所有藏品都是被时代所淘汰的物品,有些藏品有上百年历史。这些物品陈列有序,按照不同生活场景摆设,并辅以泥塑、绘画,再现了农耕历史,揭示了生活的不易,劳动的艰辛。以此启发来者,铭记历史,珍惜如今美好的生活。

“淳化县地处黄土高原南沿,这里土层深厚,适宜农耕,且以旱耕为主。千百年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繁衍生息。咣咚咣咚的耧地声,嘚啾嘚啾的吆牛声,嗡嗡的纺线声,嗨哟嗨哟的拉夯声,仿佛还回响在我们耳旁。”谈到农耕文化博物馆王馆长就有说不完的话。

王馆长兄妹多人,从小割草、放牛、拉车、种地等各种农活干了个遍,对农村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后来到县文化馆专职从事文化工作,更是从收集保护甘泉宫瓦当入手,融入易经八卦等传统文化,写出瓦当专著《秦汉瓦当图论》,从而一举成为陕西文化界的新星。在搜集瓦当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小时候还在使用的农村生产生活老物件,被遗弃在村院周围,而且随着老庄基复垦,很多被深埋地下。“这些老物件虽不值啥钱,但饱含着浓厚的农耕文化元素,是我们先祖智慧的结晶,应该留存下来些标本样品,供世人观瞻,其教育意义不可估量。”王馆长下定决心,要收藏这些老物件,便说服家人,踏上了收藏老物件的道路,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为了搜集这些“老古董”,他利用假期时间骑着自行车,东家出西家入,许多老人听说了他的筹划后,纷纷表示赞同,将自己家里不用的老物件,摆放一地供他挑选。有的还送货上门,坚决不收钱,为的是能够将这些老物件保存下来。每次看到大家的热情,王馆长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反映渭北农耕文化的老物件抢救出来,并建立博物馆,共后来人参观,使他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应该到哪里去,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通过多方努力,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终于建起了这座渭北第一家农耕博物馆。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前来参观,看到三寸金莲鞋,无不吃惊哀叹,为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而鸣不平,为生活在新社会而庆幸;看到用麦秆制作的眼罩、笼盖等,为先民旧物利用的智慧而叫绝;还有那些尖杈、陶漏鱼等闻所未闻的生产生活老物件,令参观者大饱眼福,感叹社会发展之快,人们劳动强度大为减轻,今天的生活真幸福。

忘却历史,就会失去精神。渭北农耕博物馆里那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就是这块土地上,根与乡愁的写照。收集、保留、研究这些农耕遗物,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更使我们的后代,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建设祖国,走向美好的明天。渭北农耕博物馆是淳化县又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必将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为美丽乡村建设插上文化先行的翅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