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古人的纳凉文化
来源:驻乾县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 作者:王莉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3-07-20 10:18:53

心静自然凉,夏日炎炎,躲在屋里读读古人纳凉诗,感受古人的纳凉文化,顿感暑热突散,凉意阵阵。

古人为了驱除烦热,通过各种途径追风逐凉,品茗吟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纳凉诗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清暑》一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在座宽敞的院子里,室空心静,清风徐徐,不失为一种自得其乐的纳凉方式。

诗人柳宗元的纳凉方式则是在临窗案几上午睡。他的《夏昼偶作》诗中说:“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绿荫遮窗,四周静谧,在临窗案几上纳凉午睡该是多么惬意啊!

古人纳凉还多到池边河畔。比如荷叶深处,一片浓绿, 静谧而安宁。这种情景,宋代诗人杨万里就很有体会:“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宋代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诗中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诗人拄杖追凉到桥南,此时月明风清,星河半落,凉风袭人,是多么清爽快意啊!

晚清书法家何绍基在他的《慈仁寺荷花池》诗中云:“坐看倒影漫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糊萤火比星多。”读后人很容易从中感受到徐徐轻风带给盛夏夜中人的无限快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