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知天命,万事都抱着随缘态度的年龄。童年存在的回忆也是选择性记忆!
我出生于历史悠久、古历十月十有物资交流大会、是西部乃至邻县物资交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临平镇临平街道。
1983年,我九岁。小叔有四个女儿,爷爷奶奶让爸妈把长我十岁成绩优秀、善良孝顺、阳光帅气、1米八的哥哥过继给小叔。爸妈无法答应这个荒唐的要求,违背了他们的意愿......无奈,爸爸放下工作十几年的国企,带着我们一家老小北上支援延安建设!
初到陕北真的是很震惊!那时候,计划经济,我们食用粮都是定额供应的,国家根据年龄段划分粮食标准,我和弟弟每月只有13斤粮,家里有一个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每次到粮站买完细粮和杂粮,上面就有手写的购粮数字;这里不仅缺粮更缺菜,没有买到菜,爸妈就在楼后面的山上泉水井周围挖野芹菜;冬天白茫茫大地,白天还是零下十几度,我们子校的教室里有一个用泥巴盘成的炉灶(上面可以烤、热东西)七八米的烟囱45℃角斜插在玻璃最上面,老师时不时的加点炭,我们还是冻得哈气暖手,不停地跺脚;有时候自来水管冻裂,我和姐姐提着水桶在山上抬泉水,我个子小,姐妹俩一高一低抬回家就剩半桶了...第二年春天,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妈妈利用闲暇时带着我们到附近的小山上开辟一片小菜园,我们用一腔热情种下希望,由于那里的环境气候,有些菜不一定能存活,就这还是给我们餐桌上填补了一份空白。到了冬天,我们另一个单元房里的小套间里会有围成像小山一样种的南瓜。妈妈把南瓜给我们炒着吃、蒸着吃、包包子、南瓜盖被、熬南瓜粥等等...在这个幸福的年代,生活已是小康,吃饱吃好已经是可见的现实,有人说南瓜粥好吃,确实好吃,但就是体会不到放南瓜屁的尴尬!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平常在家里我也注重这一点,让孩子们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爱粮节粮观念,从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张纸做起,养成节约行为习惯,外出就餐时,按量盛饭,合理点餐,积极践行光盘行动。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眼前做起,争做节粮爱粮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让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薪火相传,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