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国人向来看重人情,“受人点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也由来已久。但怎么去报答别人的“恩情”,是党员干部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历史是面镜子,春秋时齐国国相管仲“不报私恩”的故事就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公私关系。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齐桓公(公子小白)成就霸业的“第一贤相”。可谁能想到:管仲曾经是齐桓公劲敌公子纠的得力助手,更与齐桓公有着“一箭之仇”的怨恨。
后来公子纠兵败被杀,管仲被用囚车从鲁国押往齐国。时值烈日炎炎,管仲饥渴难耐,便向押送的守卫讨要饮食。守卫对管仲非常尊敬,甚至将美酒佳肴跪送之管仲面前。管仲用餐之际,守卫趁机试探管仲:“假如齐王不计前嫌不杀你,反而重用你,你飞黄腾达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说:“如果我有幸不死还能被齐王重用,我将会重用德才兼备且有功劳之人,同时提防用献媚而谋取私利的人。我还有什么来报答你的呢?”守卫碰了钉子而悻悻走开。
管仲实在令人钦佩,虽身为囚徒、生死未卜,却仍能保持公私分明的做人原则,不为人情所动。齐桓公雄才大略,管仲果然得以重用。他不辱使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民谚有云:“公道人情两是非,人情公道最难为。依了公道人情失,顺了人情公道亏。”“私情”的对立面是“公道”。这就告诚我们,党员干部如果把“私情”看得太重,就会在人和事的处理上难免失去“公道”,若不及时悬崖勒马,最后终将步入歧途。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公权、私情要界限分明,绝不能把公权力当做报答个人恩情的筹码。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
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永远铭记初心使命,自己要“报恩”的对象首先是党和人民,而不是个人或某个团体。如果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而妄谈“报恩”,那就搞错了对象,其结果定是贻祸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