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女儿假期从同学处辗转借来的,见我爱看便在家多留了些天。在被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的手机时代,能沉心静气看完一本纸质书,不仅仅是因为借阅时间有限,也是因为在我捉襟见肘的古诗词存储单元里,苏轼诗词始终是经典一般的存在。
读罢全书,眼前跃然站立着一个轻髯、微胖、目光温和的诗人形象。苏轼才学过人,十岁时就能写出奇绝的诗,二十岁考中进士,文章质朴写实,深受提倡古文改革运动的大文豪欧阳修喜爱,他读到苏轼的文章时“喜急而汗下”,曾说“二十年后,无人会记得老夫”。宋仁宗读到苏轼的文章和诗句的时候“停箸”,忘了吃饭。当时有文字记载:“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传诵”“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或人谓之不韵”。想象不出在几乎没有媒体传播的年代,苏轼的诗文如何在民间人人称颂。后人统计,苏轼一生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被称为“诗魂”,书法绘画也是不计其数。
苏轼一生文章闻名天下,但由于王安石变法以及被章惇陷害等引起的政治纠纷,他的官场生涯极不得志,从礼部尚书直至南谪儋州,半生颠沛流离。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出世而归隐田园,没有像李白那样入世而豪放不羁,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始终没有忘记做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好官。
在作杭州通判期间,他整治西湖,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留下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在密州,他祈雨抗旱,驱除蝗虫,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灾民税赋;在徐州抗洪修建黄楼,救百姓免于鱼鳖之灾;在颍州,实地测量论证,阻止了一项劳民伤财的水利工程;在扬州,罢除了民不聊生里的“万花会”;贬谪岭南,他捐出赏赐,修建桥梁;即使被放逐到荒凉的海南儋州,他也不忘教授当地人认字读书,培育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在四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他知民情之实,晓民生所需,他所留下的许多民生工程,如今也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苏轼曾对他的弟弟苏辙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弃儿,我见天下无不是好人”。语言是心灵的折射,这样的言语里不仅映射出他熠熠照人的为官才华,也坦露出他的人文主义真性情。在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当地很多老百姓养不起孩子,城墙底下经常有刚出生不久的弃婴,苏东坡于心不忍,就找了当地的寺庙,让有钱的人捐款,养活了几十个孩子。他又在一块被称作东坡的荒地上,日炙风吹种黄桑,建雪堂写诗会友,教当地人做东坡肉,过上了农夫的生活,也是在这里,苏轼才真正成为是苏东坡。在惠州,看到当地人插秧辛苦,他发明了一种可以浮在稻田上的秧马,让老百姓坐在上面插秧。在儋州,他烧炭制墨,教化民众,烧烤生蚝,分享美食。《深夜食堂》里有一句话,食物是能量,是治愈,是珍贵。生活的温度首先从食物上获取,想要好好生活,先得学会舌尖上的幸福和对烟火气的热情。苏东坡在四川的小城眉州长大,他知民之疾苦,他愿意分享的慷慨和处理食材的创造力,不仅为当地留下了一道道美食,也让坚硬偏远的贬谪时光变得柔软可亲。
理解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要到他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凤翔是苏东坡第一个为官之地,虽然只在凤翔当了三年签书判官,但他官榷予民、公正司法、疏浚东湖、赈济灾荒,发展酒业、刚直敢为、勤政爱民,被当地百姓誉为“苏贤良”。他在凤翔写出了著名的“三记一论”,在《凤鸣驿记》中,他说:“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其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则天下之所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字里行间含有警戒提示官员们认真做事、廉洁奉公之意。
从乾县驱车西行八十余公里,到了有着“北方小西湖”之称的凤翔东湖公园。园内布局精巧,湖内水荷交融,岸边古柳摇曳,亭台楼阁轩榭,处处曲径通幽。南门广场上,十余米高的苏轼雕像,面向南方,手执书卷,目光坚毅,意气风发,有着初涉官场想要干一番事业的豪迈之气。抬头仰望东坡,耳畔似乎传来他“不思量,自难忘”的殷殷深情,传来他“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雄心壮志,传来他“诗酒趁年华”的豁达超脱,传来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情怀……
读懂了苏东坡起起伏伏的一生,驻足在他高大的雕像前,心底蓦然涌起一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苏东坡一生文名盛大,棋琴书画样样精通,他的文字让人沉醉,他的诗词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灵,并将得到永世流传。他一生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始终坚守“民为邦本”的为官理念,初心不改,政绩卓著,清正廉明,应该成为后世为官者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