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纪昀纪晓岚写过一则寓言,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沧州有个寺庙的石狮跌落河中,十几年后僧人重修寺院想将石狮打捞上来,就到了河流的下游打捞,无功而返。一个教书先生笑话他们说,石狮那么重,又不是两片木板,怎么会随波逐流,当然是沉积在掉落的地方。于是僧众又在掉落的地方进行打捞,可是也是没有找到。一个多年的老河工说,河中遗失石头,应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就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就会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也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的经验认识,僧人到下游寻找的依据是物品掉入河中,会随波逐流的经验,僧人的经验只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石狮质量大、密度高的特点;教书先生到原地寻找的经验,虽然兼顾到石狮物质上的特点,但是这样的经验不适用于沉积已久的石狮。老河工的经验来自于长时间的实践,结合了石狮物质上的特点,也增加了时间的维度。这告诉我们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很快穷尽经验,不能直接把握物质运行规律,要依赖于间接经验,因此我们要善于求教,不能骄傲自满,不能自认权威,保持虚怀若谷、认真求学的态度。
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体悟到对科学的态度,科研工作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是在探求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过程,从现象上的“知其然”到探究追求“其所以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追求真理要以真理精神为前提,因为没有真理精神就不可能真正追求真理。对于科学要永远保持执着求真的精神、精益求精。
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阐发对哲学的思考,河中的石兽就是我们所要认识的事物,到下游和在原地寻找都是基于生活经验而做出的判断,到上游去寻找是事情的真相,而事情的真相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理。阅读这篇寓言后,我们要认识到直观经验并不一定可靠,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我们在处理问题是不加分析和考察论证,一味使用既往的经验办事,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