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印象中,奶奶一直唱着这首歌从小哄我睡觉,哄到八岁也没换一首。
“换一首!换一首!奶奶”
“奶奶只会这一首啊,当时和你爷爷在军队,跟着喇叭只学会了这一首。”
“啊?爷爷活着的时候还当过兵?”
“当过,11年呢。”
我的记忆里,爷爷是个整日骑着大梁自行车去种地的农民,我经常去他的果园,吃过他种的葡萄、苹果、杏子、梨子。我从来没有听爷爷给我讲过他参军的故事,我更不知道爷爷是一个保卫边疆的边防战士。
2019年,奶奶去世后,我随父亲收拾遗物,从老旧的檀木箱里发现了被多层重复使用的塑料袋包裹的泛黄甚至不完整的黑白老照片,照片里都是穿着军装的年轻人,父亲说那是爷爷和他的战友们。
这时,父亲给我讲了爷爷的故事。
开疆守土,自古就是立国大事。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无疑是当务之急。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正式命令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军队序列,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建立也为全国各地立志献身边疆建设的热血青年提供了报效国家、建设边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复员转业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走向边疆,加入兵团行列,投身建设、保卫祖国的热潮之中。我的爷爷,也是其中一员。爷爷17岁参军,1958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军区转业。同年,舍下故土,去往边疆,成为中国人民武装护卫队塔城边疆工作总站的一名官兵,成为维护边疆稳定、捍卫国家统一、保卫边境安全的中坚力量。1962年,退伍归乡。
父亲说,大家都认为去保卫边疆的军人是很光荣的事情,是值得自豪与骄傲的。在父亲小的时候,也曾经用爷爷去当兵这件事给小伙伴炫耀过。爷爷知道后,严肃的教育了他。因为在爷爷看来,人生中参军是应该的,坚决捍卫祖国的尊严是应当的,用青春、热血守卫着祖国边境地区的疆土不被蚕食是该当的,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血性,艰苦奋斗、公而忘私也是每一个军人应该做到的义务,他不是英雄,他只是其中一员。爷爷觉得保卫祖国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他不认为自己有功劳的,他只知道他做了他应该做的。
上午我打电话给父亲,托他拍爷爷参军的老照片给我,和父亲闲聊了几句,父亲说到,要说家里这些孩子,还是你最像你爷爷。善良、努力、尤其是身上的那股劲儿净随你爷爷了。
每年春节、清明,我和父亲一起去给爷爷奶奶扫墓时,父亲都像汇报工作一样向爷爷汇报我们姊妹的情况,说到我时尤其详细。
“你的孙女,在乡镇工作很能吃苦,自己开着车下村呢,就是把新车蹭撞得不轻啊。”
“你的孙女,今年还拿了个优秀公务员,还是村史馆的讲解员。”
“你的孙女运气好,去了纪检监察系统学习,希望她能珍惜机会,好好工作。”…
爷爷离开我太久了,久到我甚至已经忘记了他的模样。但他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却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向着目标永不懈怠的努力前行。
我是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身处和平年代,身肩重大使命,应以学为本,以民为师。
2018年,参加工作的起始点就在乡镇,乡镇是最基层,也是接触群众最多的工作岗位。在乡镇,我担任过统计干事、计生干事、党建干事以及包村干部,承担过第四次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防疫、防汛、防洪、防火等一线工作,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责任担当。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2020年,有幸成为一名纪检监察新兵,在县纪委监委承担宣传工作,进入全新的领域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身边都是本领域的佼佼者,而我是只对纪检业务毫不熟悉的“菜鸟”,但我这只“小菜鸟”也不甘示弱,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优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里的一员。自学新媒体应用,做活县纪委监委官方网站和“清廉泾阳”微信公众号,出品“每日话廉”栏目,以“海报+典故”的新颖形式推进警示教育提质增效。近两年来,个人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文章1篇,秦风网刊发10篇,咸阳廉政网刊发45余篇稿件。除自身业务知识学习外,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基本业务知识学习,个人有了纪法的底线、红线,履职也就有了底气、骨气,把铁的纪律化为自觉习惯,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我约束,从一点一滴中提升自我修为,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
我的青春也要像爷爷的17岁青春一样,不忘热血奋进的初心,牢记不懈奋斗的使命,不负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重托。在写完上面的文字后,我向我的父亲发出来一个邀请,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那个有着油画美称的城市---塔城去转转吧,那是我心里的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