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受单位委派,我成为长武县相公镇南村驻村工作队中的一员。前不久因为村址乔迁,整理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已然泛黄,有深深岁月沉淀之感的老账本。
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它是原相公人民公社南村生产大队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账本。
账本纸张已泛黄,略显轻薄,总计120余页,详细记录了南村大队第一至第三生产大队的人口普查信息。普查登记表分为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本人成份等9个统计指标,账本字迹公正而醒目,每一个字都在见证那个年代、那段岁月的统计故事,特别有意思的是本人成份栏的内容,它是按照地主、富裕中农、中农、贫农等分类统计,这一下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如获至宝,恨不能立刻就去拜访曾经亲手翻开过它,又在它上面一笔一画记地仔细的老前辈,听他讲讲那个年代的统计故事。
几经询问,原南村生产大队设胡振江和李世玉两个普查员,普查员李世玉现年86岁,因身体原因意识模糊、无法正常交流。普查员胡振江年近八旬,几番周折经胡老家人同意,国庆节前夕我们去拜访了这位老前辈,听他讲述那些年的统计故事。
初识统老,他满头银发,目光和霭,衣着简朴,戴一副方框老花镜。胡老,1944年出生,1962年就读于原彬县师范学校,1964年因学校停办回家待业,当时是乡里乡外有名的知识青年,当时恰逢此时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因文化水平高,书写能力强而被选为大队普查员,当时普查一天村大队给他记10个工分(相当于当年2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普查工作期间表现出色,又先后担任村大队工票员、记工员、大队会计等职务,1967年至1970年任村民办教师,1970年后又先后从事乡镇党委秘书、副乡长、文教专干、土畜产公司党组书记,交通运输站书记等职务。
胡老告诉我们,统计最重要的是要按照统计法制思维与底线,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开展的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新农村,人口居住普遍较为分散,普查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腿。有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每家每户的人口现状,一走就是几公里,遇上下雨山沟沟、崖边边的住户的普查工作就成了最大的难题。为了掌握真实的普查数据,他们就借助村大队牲畜过沟爬崖,虽然骑在未经驯化的牲畜身上有危险,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取得真实的统计数据就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学校等社会各层面中调查,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查到实情、收到实效。
翻看人口普查账本的汇总栏,你不得不佩服他们对汇总工作的认真,汇总栏字迹清秀公正,备注栏详细记载人口出生、死亡的时间,细细用计算器相加竟分毫不差,胡老告诉我,数据普查出来了,为了向上提供真实准确的普查数据,因为当时没有计算器,为了确保数据的精准性,一个大队普查账本需经过3个人的核实认可后才能签字上报,一页页一张张的普查数据都是用算盘敲打出来的,一个大队的普查数据核实汇总需要3-5天完成,一旦数据出错扣工分、扣工资不说,还有可能“本人成分”因此而受到影响,因为每一个数据出现差错,可能就会影响一个政策决策的执行,而普查员就扮演着为政府提供数据支撑的护航员角色。
在统老的讲述里,在这本穿越时空的账本里,那个年代的普查工作跃然纸上。
临别之际,他拜托我了一件事,说自己的手机罢工不工作了,让我帮他看看是哪里出现了故障,我接过手机,看到屏幕上是“长武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链接,统老笑着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村大队普查员,他对普查工作有感情,是普查工作塑造了他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成就了他的后半生,他说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很重要,当年“二人普”时他们为了赶数据晚上熬夜加班,点油灯用完了家里一年的菜油,孩子们一年都吃不到一口菜油。说话的功夫我把清理好的手机交到了统老手里,他微笑的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回来的路上统老的大拇指一直在我眼前浮现,我想他的大拇指既是我修理技术的点赞,也是对我们当下普查工作的点赞,更是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点赞。
胡老是一名社会最基层的统计员,也是我们新时代千千万万个统计人的一个缩影,他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胡老的出身很平凡,但他的职业不平凡,胡老的故事不精彩,但他的人生很出彩,胡老的工作很平淡,但他的工作不可或缺。
赓续红色血脉,奋进统计未来。一群像胡老一样的党员干部正踔厉奋发书写着他们的精彩人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