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戍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清朝文人杨昌浚途经甘新大道时一路看到湘军所植道柳,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宗棠在西征期间带领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西北边疆的壮举。
当年阿古柏在新疆叛乱时,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意思是“中国太大了,还是算了吧!”不料已经64高龄左宗棠听后,拍案而起,怒斥道:“160万的领土,你就这么放弃了?真是胡扯!”他在《奏章》中说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清政府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借外债500万两,朝廷出300万两,海关出200万两,凑足了1000万两的军费,率领西征军前往新疆。
在左宗棠的指挥下阿古柏叛乱被成功消灭,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收复。四年后,沙俄又耍赖,拒绝归还伊犁……
68岁的左宗棠再次作为统帅率领大军在哈密驻扎,这一次他抬棺出征,以示捍卫疆土的决心,大大鼓舞了西征军的士气。沙俄见左宗棠竟然如此坚定,便答应归还伊犁。
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偏爱。他西进收复新疆时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兵士又水土不服,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左宗棠所到之处,他与军士一样,亲自携镐植柳,动员军民植树造林。
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宗棠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复新疆并推动置省,但人们对他最没有争议的纪念竟是一种树,并不约而同地呼之为"左公柳"。可见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