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家风正,则为官清;家风劣,则为官浊。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家风问题,将其与党的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紧密联系一起,在不断自我革命和“赶考”中,许多领导干部都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毛泽东的家风,以“严”字著称。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地责问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北平解放后,首批进入北平的队伍中就有毛岸英,他和两名扫雷专家承担了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和炸药的重任。对这项危险系数非常高的工作,毛泽东却没有阻止,因为毛岸英明白:作为主席的儿子,必须要有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进京做事,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十分反感这种任人唯亲的腐朽作风,认为新社会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为此,他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陈毅元帅在长子陈昊苏16岁生日那时,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作为礼物,还在扉页上题词:“读毛主席著作,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敏锐思想、他的艰苦作风和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还有一次,陈毅看到儿子陈小鲁在诵读《沁园春.雪》,当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陈毅问:“小鲁,你知道这句诗揭示了什么道理么?”陈小鲁疑惑地摇摇头。陈毅耐心地解释说:“这句话揭示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也就是毛主席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你们长大了要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作为党员干部,如何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涵养良好家风,为党的二十大献上一份贺礼?
要摆正公与私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本来是泾渭分明,常人不难辨别,但在个别党员干部那里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搅合在一起,分别不清公与私的界限。关心关爱家人是人之常情,但作为党员干部,手中权力姓公,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徇私枉法,在公与私上要不糊涂、明大义。职务与权力关乎一方发展、百姓福祉,不能是非不分,更不能擅权妄为。
要去除特权思想的影响。一些腐败分子一门心思想着做大官“光宗耀祖”,回乡探亲脸上有光,一有机会就想着照顾亲戚朋友,赢得一些廉价的“赞誉”。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记住,自己来自于人民,要常念自己也是百姓,坚决杜绝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不是可资炫耀的荣誉,而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能总想着“封妻荫子”,拿手中的权力做交换,为家人遮风挡雨,让家人亲属先“富起来”。
要引领家风向善向上。党员干部要勤于检视心灵、洗涤灵魂,树立正确权力观,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以身作则,带头自律守正、奉公守法。要严格管教亲属子女,让家人树牢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知晓原则是什么、底线在哪里,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家人正心修身、崇廉尚洁。
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自觉砥砺优良作风,既管住自己,又管好家人,以自身过硬、家风清廉为社会作出表率,引领整个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