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毕生斗贪官的“瘦马御史”钱沣
来源:秦都区渭西街道纪工委 作者:陈丽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9-08 11:54:42

自唐以来,历代皆有学颜真卿书法而成家者。在清代就有这样一位御史大夫可谓是学颜真卿最为成功者之一,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自古学颜第一人,这位书法家就是钱沣。

钱沣的书画自成高格,其书法更是得颜鲁公之神韵,除此之外,他还擅长国画,尤其喜欢画瘦马。这和他清廉的形象非常契合,所以他又有“瘦马御史”之称。

钱沣为人耿直,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斗争,与颜真卿颇为相似。因此,他于书法先贤中景仰颜真卿、独尊颜真卿且终身不变。书法是“末技小道”,人生才是大事。大事、末技,在钱沣身上表现得都和颜真卿太像了。

钱沣书画虽都甚为精妙,但真正让钱沣青史留名的,却是他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他作为一名古代“纪检监察干部”的身份,可以说钱沣不但自己做到了两袖清风、不慕浮华,他更是在御史生涯中秉公执法、仗义执言、不畏强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监察御史的本分。

钱沣的一生,极为清廉节俭,甚至都到了不可思议的贫困状态,他先是在翰林院上班,一干就是十来年。翰林院薪水微薄,他无力将家迁至京城,一直过着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所幸还有看不完的书来陪伴他,还有他深爱的书画让他沉醉其中。他生活俭朴,不慕虚荣,遇有客人来访,不论贵贱,一律家常便饭,士子同乡都喜欢和他共享精神盛宴。他平时上班出行,也没有高头大马,只是徒步而已,后来在友人的一再鼓动下,才买了匹瞎了一只眼的骡子当坐骑。遇到躲不开的宴请,他就有意不吃桌上的美味佳肴,唯恐吃馋了,以后不习惯俭素的生活。这种律己自节,简直到了苛刻的程度。他这样说:“我出身寒门,少年辛苦如在眼前,现在为官吃了俸禄,那都是皇恩,是民脂民膏。为官应清廉,不可搜刮骚扰百姓,如果专在车、马、衣服、童仆婢女、府第宅门等事情上用心、攀比,又怎么可能做到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呢?”

即使生活贫寒至此,但钱沣却不爱钱,从不随便接受别人特别是权贵的馈赠和恩惠,更不接受贿赂。在他与和珅、刘墉等人一同前往山东办案的过程中,和珅见他穿得破旧单薄,就关切地拿出新衣请他换上,以笼络和收买他,结果被钱沣一口回绝。当然,这些只是钱沣为官生涯中一些寻常插曲,那让他一生引以为傲并为世人所敬佩的亮点就是他作为一名监察御史为了捍卫律法、国法所做的几件大事。

钱沣入仕二十余年,眼里容不得沙子,可以说毕生都在和贪官污吏进行斗争,清乾隆年间的三起反贪大案,也就是勒尔谨、王檀望的“冒赈折捐案”、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闽浙总督伍拉纳与福建巡抚浦霖的贪污案,他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甘肃勒尔谨、王檀望“冒赈折捐案”被揭发后,他抱着除恶务尽的决心,首先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认为他作为陕甘两省政务的最高领导,对此案负有失察之责,最终,乾隆将毕沅的官阶从一品降为三品以做惩戒。

清乾隆五十四年,福建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贪污大案,那就是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福建布政使伊辙布、福建按察使钱受椿的共同贪污案。此案的贪污数额巨大,达白银250多万两,涉案的官员达30多人。钱沣不是此案的直接举报者,但他与此案的主犯浦霖有过一段争斗的往事。钱沣任湖南学政时,浦霖任湖南巡抚,两人在湖南共事过三年。浦霖是个贪黩小人,清乾隆五十年,湖南大旱,他却试图以办寿礼为名借机敛财,钱沣对此加以讥讽,浦霖被迫取消寿庆,还受到警告处分。有意思的是,清乾隆六十年,钱沣病故于北京,他的灵柩出京返回云南,途经北京良乡,浦霖因案发被押解到北京处斩,他的囚车也经过良乡,灵车与囚车不期而遇,相对而过,令人发出无限感慨。

在乾隆一朝,最为受宠的就是权臣和珅了。满朝文武有几个不对他噤若寒蝉?可是钱沣就不买他的账,不仅不买账,还多次拒绝他的笼络,甚至当面痛斥他。山东巡抚国泰是和珅的死党,又是皇亲国戚,为人素来骄横无礼,横行霸道,为官后更是贪纵刻薄,为所欲为。钱沣决心以一个六品监察御史的身份和胆略,将这个贪官扳倒,打狗震主。他毅然上书乾隆帝,参奏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纵营私”、“纵情索贿”,“吏治败坏”、“仓库亏空”等行为。钱沣深知,依清朝当时的法律,参奏重臣,有可能触怒龙颜,反被治罪。因此,递上奏疏,钱沣即回府整装,做好随时被发落的准备。不料乾隆帝亲自召见,详细询问他所奏情况,并当即命和珅为首,刘墉、钱沣协同,共赴山东,查办国泰一案。最终钱沣通过多方取证,和国泰、和珅等人斗智斗勇,结果查出济南府银库亏空4万两;粮食3万余石,复查山东各县的结果也都差不多,库库皆亏,全省共亏空200多万两白银。至此,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的问题水落石出。乾隆大怒,令国泰服法自尽。钱沣大获全胜,令朝野震动。要知道,在封建专制时期,御史们稍有不慎,就会因言获罪,被安上妄参大臣罪名,而钱沣此时只是一个从五品的监察御史,承担的压力可谓巨大,但此案从告发弹劾到收集证据,再到想办法揭穿对方的阴谋,都是钱沣在主导,最终把此案办成了铁案一桩,极大地打击了和珅、国泰等人的嚣张气焰。

国泰倒台后,和珅对钱沣怀恨在心,处处刁难、压制钱沣,故意安排许多棘手的案件给他查,让他早出晚归没完没了地办差,使其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对此,钱沣不屑一顾,坚持原则毫不退缩,于乾隆五十九年,他再上一本《请复军机旧规书》,直接参劾和珅身为军机大臣,不到军机处办公,却偏偏坐在值班官员的休息室内办公,当时这种做法违背常情,多有营私舞弊之嫌。乾隆帝接到参状后,马上任命钱沣兼任“军机处稽查”一职。

公元1795年,正值56岁壮年的钱沣,因过度疲劳而一病不起,几个月后就驾鹤西去了。他的儿子在整理其父诗稿时,在其枕下发现一份多达数千言的参奏和珅的草稿,详细列举和珅犯有的20余条大罪,这些罪状无论哪一条都能够将和珅送上断头台,遗憾的是这份奏稿在他生前没能送到乾隆手上。他死后,朝中不少人觉得可惜。但聊以告慰其英灵的是,他列举的和坤这诸多劣迹和罪行,恰成为后来嘉庆皇帝处置和珅的有力依据,这正应了那句话“正义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如果按“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的标准来看,钱沣是真正能够达到人格魅力和艺术美互为表里、高度契合的政治家、书法家,在钱沣身上,人生气度、书画风格都清逸高标,其立德、立功、立言,以及人品、官品、艺品,都达到很高的境界,钱沣为官二十余年,矢志为国为民,从未有过任何动摇。特别是身为御史后,更是勇斗贪官污吏,置个人毁誉得失祸福死生于不顾,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言他人所不敢言。使得贪枉之徒无不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为清代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流。他一生秉公而行,无畏权贵,清廉以正身,直谏以修德,被誉为“滇中第一完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和捍卫了一名士大夫的铮铮铁骨和一名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古代御史之典范,也是我们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楷模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