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怀念路遥先生
来源:旬邑县土桥镇人民政府 作者:杜震罡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9-08 11:37:43

有人说先生是一座山,没人敢否认它的雄伟。有人说先生是一汪水,没人敢否认它的纯净。是啊,对于先生短暂人生所铸造的生命质量,即便是用上这世上最好的词也无可厚非。正如在他离开的这些年里,世事看似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但在我们看来,先生的声音还在,影响还在,魅力还在,就像平凡的世界依旧平凡,依旧温暖,依旧历久弥新,让人感动不已。即便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怀念先生。

我们怀念先生,是因为他矢志不渝,始终热爱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路遥先生是黄土地的儿子,出生和成长于陕北这片最具代表性的黄土原上,他熟悉并热爱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个黄土疙瘩。黄土养育了他,成为他创作时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所以他的笔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黄土地,而是毫无保留的将他的黄土地情怀全部“付之笔端”。特别是在他的两部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里面的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里面的故事都是平凡动人的,在黄土地上演绎的故事,其中表达的都是黄土地上炽热,豪迈的情。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份情都意味深长的书写着他对黄土地深切的爱恋。这种“爱恋”之下,他在作品中加入了陕北地区特有的民歌和信天游,就如王满银唱给孙兰花的《兰花花》,这些如诗般的语言与细腻动人的感情更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他对陕北黄土地深沉的爱。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路遥的“恋土情结”下,我似乎明白了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质朴和深刻的黄土地。

我们怀念先生,是因为他不忘初衷,坚持用心关照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先生曾说过:“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在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所以他没有在空调房间里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而是深入生活,与平凡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他的笔尖始终专注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就像他在《人生》中对出生于农村却坚毅自信,拥有远大抱负的主人公高加林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在城乡之间几度徘徊的命运的同情,对其不断向命运挑战却不得不向命运臣服的惋惜。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对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等平凡人努力奋斗,努力生活,在困难乃至苦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将苦难升华为人生哲学的讴歌和赞美。先生始终把普通人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正是这种执着和专注,让他把普通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描述的栩栩如生,使得他把对父老乡亲深厚、浓烈的热爱融入了作品沸腾的血液中,让作品给我们今天的人们沉思,温暖和勇气。

我们怀念先生,是因为他殚精竭虑,为时代奉上无愧于心的伟大作品。

先生深切的关注着民族的历史性变迁,深切的关注着生活演进的过程,所以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使得它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在《人生》中他以高加林在城乡之间几度徘徊的坎坷命运,思考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带给普通人的束缚,而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对孙家兄弟的人生历程的描述,以及他们生活的双水村细致入微的变化,影射了改革年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发展缩影。真正深入时代精神的,自然会引起时代共鸣。《人生》被发表后引起了空前的关注,荣获了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被改编为电影,影响了许多人。《平凡的世界》更是成就不凡,获得了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王冠上的明珠。并先后两次被改编为电视剧,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追捧。

重温先生的作品,我们仍然为受这样的文字影响而备受振奋:“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上活了一场。”作为后来人,我们虽无缘亲慕先生之风采,但我们应该庆幸他从未真正离开我们,因为他始终生活在我们周围,始终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而我们同先生一样,生于此,长于此,苦难于此,幸福于此,确实真的应该做点什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