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家风之美 代代相传
来源:旬邑县纪委监委 作者:王小龙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7-05 10:39:4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考察时,在参观完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三苏祠”时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总书记的殷切话语意蕴深长,为全党同志提出了谆谆告诫。

家风是一个家族长期秉持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品质,是一代代人积淀下来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一个家族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家风建设,良好的家风要靠家庭世代沿袭,更要靠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新时代下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家长言传身教,让孩子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一代立家风,二代行家风,三代传家风,只有将家教涵养传递给祖国的下一代,方能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数英雄、历史人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从他们身上无不流露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曾国藩宽仁友善,勤俭持家;张养浩廉洁奉公、励精图治;钱学森勤奋好学,精忠报国;张桂梅坚强不屈,敬业奉献。这些传统美德无不是良好家风家训的积淀。苏氏一门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揽三席,传为千古佳话,更是离不开苏氏一脉代代相传的家风。苏洵言传身教、时常“陪读”,三人围坐“谈古论今”。苏洵在《苏氏族谱》一卷中,记述苏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先辈优良传统。苏轼直言进谏、勤政爱民、乐观旷达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在其年幼时,苏母带他研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学问气节皆受敬重。苏轼读后问母亲:“如果我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答应吗?”苏母回答:“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仅此一例,家风熏染即可见一斑。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只要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保驾护航,才能让良好的家风家教在子女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一个家庭团结和睦,尊重互助,相敬如宾,积极上进,这个家庭必定事事顺利,人丁兴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用良好的言行举止以身示范,子女往往就会知书达礼,谦虚上进。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传家宝。每个家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家规家风,或勤俭持家、诗礼传家;或重诺守信、轻财尚义;或扶老携幼、邻里互助;或清廉简朴、公而忘私,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人的价值认知。良好的家风家训也引领社会风尚,因为当个人的价值观汇合起来,就会成为世道人心、风气共识,标注国家的文明素养高度。

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建设应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带头抓好家风建设。苏轼曾在他的长子苏迈赴任时,赠予他一方砚台,并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字珠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品三苏家风、学三苏为人做官之道,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一方面,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清白做人、勤俭持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家庭成员,守好家中的“廉洁门”、筑牢家庭的“廉洁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一味娇惯溺爱,而不是严加管教,到头来为祸不浅,对党员干部来说更是如此。一旦头脑发热、禁不住诱惑,耳根发软、耐不住央求,心里发痒、忍不住伸手,离祸患就不远了。风行于上,俗成于下。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原因就在于家风败坏,不但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而且很可能带坏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风气,引发一连串的问题。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落马亲兄弟者有之,贪腐父子兵者有之,收钱夫妻档者也有之,从全家腐进而全家覆,足以令人警醒。

我们党历来也高度重视家教家风。毛主席把“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作为家风三原则,至今为人称道。周恩来总理定下十条家规,并以身作则、严格治家。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福建工作时,曾给父亲习仲勋写过一封拜寿信,其中说到,“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醇厚家风,给一代代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家规严,家风正,则事业兴。《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从领导干部做起,从一点一滴抓起,把廉洁从政、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融入实践,用好家风培育好作风、引领新风尚,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让我们每一个家庭传承好家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