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首歌颂延安精神的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直至今日,它所描述的苏区干部的作风令人赞叹,令人敬佩,令人向往,同时也令生活在当下的我感触良多。
什么是“作风”,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风格”。那作风过硬,就会在思想上,以德为先、以民为本;在工作上,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在生活上拘小节、讲操守、重品行。过硬的作风哪里来,我想,应该是来源于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吧。
我们作为纪检干部,更要乘着全区“转变作风谋发展、解放思想干实事”的清风,进一步改进作风、增强本领、提升工作质效。但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工作效能的大提升,绝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落实到行动上必须要抓住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好状态”“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我们要保持不骄不躁的“好状态”,持续强化作风建设。回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风雨百年,也曾走过不少“弯路”,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把准方向,找到“出路”,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优良的工作作风。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员干部面对百年奋斗之功绩,如何能够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好状态”呢?关键就是要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检干部承担着监督执纪问责的担当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生死存亡。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或机关的进退兴衰。因此,我们纪检干部必须要投身一线,靠前监督,在群众“急难愁盼”之中展现担当,努力在监督检查中重点提升干部的责任意识,推进作风转变,净化不良之风,共同助力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我们要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持续强化能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年轻干部要胜任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身处监督一线,我们要先学“有字之书”,这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学习党史,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纪检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我们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用累积的学识练就一双“慧眼”,用来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要用实践检验学习成果,练“无字之书”,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够不断深化认识,提升境界。于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而言,协助办理好每一次案件、开展好每一次监督、撰写好每一次稿件就是累积经验、提升本领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养,才能筑牢自身的“基础骨架”,担当时代重任。
三是我们要保持上下一心的“责任感”,持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每一位共产党员,不论职位有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因此,我们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加强党性修养,又厚植道德涵养,才能自发地、自觉地,由内而外地将作风建设进行下去。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党员干部,更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盼,敢于跟凌空蹈虚、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和高高在上、冷漠麻木的官僚主义说“NO”,坚决杜绝落实决策部署“小敷衍”、履职尽责“小滑头”、服务群众“小脾气”、文山会海“小虚空”,才是作风过硬、党性坚强的表现。作风问题,本质就是党性问题,是把群众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我们进行作风建设,就是从思想上认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基本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把状态提起来、把劲头鼓起来、把标杆立起来,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助力秦都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