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凝望着过去的历史,历史也正凝望着今天的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发端于西周时代的“廉”文化,历经数千年,仍能够熠熠生辉,影响并指导着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前进。廉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仍需极力尊崇和积极发扬的精神财富。近期,通过观看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我对作为一名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应该遵守的精神准则和行为准则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意思是说用评判官府的六计来判断群吏的政绩:一是是否廉洁并且善于办事,二是是否廉洁并且推行政令,三是是否廉洁并且谨慎勤劳,四是是否廉洁并且公正,五是是否廉洁并且守法,六是是否廉洁并且明辨是非。这是周礼中提出的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六条标准,善、能、敬、正、法、辨,每个要求前面都加了一个廉字,不仅要求官吏拥有多方面的为政能力,还把廉作为各种能力的基础。只有做到了廉洁,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才会有意义,否则,官做的再大,官位再高,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无法造福百姓,还有可能为害一方,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危害。这样的六廉观,对我国廉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评价、考察和任用干部,与六廉思想不谋而合。时空穿越三千年,两者仍能够交相辉映,在各自的时代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应常怀敬畏,纪检利剑时常高悬于顶。廉洁奉公是对纪检干部的最基本和最核心要求,是职业操守和行为底线。只有做到了清正廉洁,“德”才会有思想基础,“能”才会有施展之地,“勤”才不会是空中楼阁,“绩”才会有实际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时指出,纪检监察队伍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自己,锤炼过硬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以党性立身做事,刚正不阿、秉公执纪、谨慎用权,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主动接受党内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始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纪检干部倘若做不到廉洁这一基本准则,何谈对别人的监督检查?做人民的忠诚卫士更是无从谈起,最终只会被人民所唾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纪检干部要时刻以《党章》为镜,加强自我审视和自我反省,锤炼坚强意志,抵制不良诱惑,不仅在外面要行得正,坐得直,也要做到“慎独”,时刻坚守精神底线,提升思想境界。
纪检监察干部只有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才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持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持久战,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