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来源:泾阳县纪委监委 作者:薛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3-24 10:40:44

“一九一芽生,九九遍地青”,惊蛰刚过,冬小麦陆续返青,田间地头处处都是阳春三月春耕忙的热闹景象。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强调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如果粮食安全都成了问题,我们靠什么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在高基数上增加267亿斤,创出历史新高。这已经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从这些宏观数据分析,我们的粮食总量是充裕的,库存是有底气的,为什么党中央依然屡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

一方面,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能被卡脖子。我国作为第一大粮食进口国,2021年累计进口粮食16454万吨(3290.8亿斤),相当于我国粮食产量的24%。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豆进口,全年进口大豆9652万吨,约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8.7%。海关总署3月7日发布最新数据,我国1-2月进口粮食2501.8万吨,较去年同期微增0.6%。1-2月进口大豆1394万吨,同比增加4.1%。但受全球疫情、各主要经济体出口政策转向、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供应端出现危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上涨,特别是粮价和油价并肩齐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3月6日发布的最新月度报告显示,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40.7点,同比涨幅高达24.1%,刷新了2011年2月以来的峰值创下历史新高,大豆、小麦等主要谷物价格都出现环比上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粮食供给侧减产,价格自然上涨,无疑加大了向国内输入传导的压力,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大豆、玉米等作物很可能面临买不到、买不起的局势。高昂的进口成本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头上,国内消费市场会遭遇强烈冲击,首当其冲的是CPI会有较大涨幅,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和成本。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CPI涨幅目标设定为3%左右,GDP增速要保持5.5%,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缓税退税政策举措,目的就是为了纾困企业、助民增收,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而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被美国和法国的四大粮商所控制,国内缺少定价权,因此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绝不能被西方国家在粮价上薅羊毛。为保供稳价,必须降低部分粮食的外贸依存度,确保国内夏粮稳产增产,对冲国际粮价的冲击。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需要粮食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有着近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足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如今以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下,粮食的角色和定位也在不断丰富,价值和功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是国民的“生活口粮”,更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生产口粮”,是新时代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要素。因此推动粮食精深加工,满足食物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可以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我们要未雨绸缪、统筹供给与需求、发展与安全,始终保持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确保粮食产量的增加始终高于粮食需求的增加。

仓廪实,天下安。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要求,深化粮食购销等领域腐败专项整治,对进一步惩治涉粮腐败和作风问题作出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充分认识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纪执法力度,督促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深化改革,推动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走深走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