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草帽,一双布鞋,一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一身简朴的装扮,一个平凡的科技工作者、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先生,一位勤劳的科学家,60年如一日地忙碌在他的试验田里。
多年前,我工作的单位在老梁家前院,每天上、下班,出出进进,经常碰到老梁。他的衣着打扮,是那样简单、朴素,常年穿一件洗得发白的灰黑色外套,骑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一个用了几十年的包,经历岁月风霜雨雪洗礼,看起来和他一样老。他的生活里似乎只有小麦和科研。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工作者,做着他的科研。没有乐趣,没有享受。有时,我下午上班去得早,忘带钥匙,就必须叫门。上班的单位,前院和后院中间有两扇透视大铁门,中间用链锁锁着。我们站在门口,大喊“有人吗?麻烦开一下门。”
不一会儿,老梁出来了,拿一串钥匙出来给我们开门,脸上带着一团和气的笑,那是已经年迈的老科学家,他却一点架子都没有。他的形象,和蔼可亲,倒像是一个指甲里沾满泥垢的父亲或者脚底蹒跚的祖父。我们跟他打招呼,觉得冒昧打扰他工作或午休,很不好意思。他客客气气地回应我们。我不太能听懂他说话,但觉得他说话很舒服,声音像一股流动的水。虽然在长武生活几十年,但这位老科学家的口音里天生自带的“南腔”,洋洋盈耳,那声音仿佛他家乡的水,潺潺流动,听来竟有几丝悦耳。
后来,我换了单位,他也搬家了。有一次,因工作原因,去他家采访,那是一套很小的房间,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摆设,一切都很陈旧,像很多人家上世纪90年代的陈设。家里最多的还是他的书,以及他那些各级各类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申报科研成果的资料等等。
老梁坐在简陋的沙发上吃饭。老伴给他热的饭,就是简单的一碗稀饭和一个馒头,还有一碟生菜。
我看到老梁家墙上有一幅画,是长武县社会福利院儿童送给他的肖像画,上面用铅笔写着“祝梁增基爷爷身体健康、节日愉快。”我想,这可能是他最珍视的东西吧。
环顾他看上去“一贫如洗”的家,我的内心不禁为之一震,那一瞬间的感觉,是敬仰、辛酸、崇拜和愧疚交织在一起。一位人人敬仰的科学家,先后研制出“长武131”“长武134”“长旱58”等3个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因他研发的小麦品种,使我们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他获得了那么多、那么大的荣誉,诸如“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等,还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然而他的家、他的生活,现在居然还是如此简朴,甚至可以说如此简陋,真是难以想象。
还有一次,有幸和老梁同台领奖,某个荣誉奖,有几千块钱奖金,和老梁站在一起,不仅觉得自己德不配位,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后来听说,老梁把自己获得的那些奖金,全部都捐出去了,一分钱也没有留,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样做,比如为福利院的儿童慷慨解囊、为政府疫情防控慷慨解囊,一次性交几万块党费,这已经是他的“常规操作”,并不是偶然吸引别人的眼球,是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永远不变的初心,而他本身看起来,其实并不怎么富裕。
如今,“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梁,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长武小麦育种的第一线。前几天,刚跟老梁联系,曾想过把他的事情,写成一本厚厚的传记,以慰我心,以慰我热爱多年的写作事业,跟他聊过很长时间。最近,88岁的老人,他心里惦记的头等大事,还是“天下了太多的雨,地里烂得进不去,我试验田里的麦子还没有种完……”
如果在我身边,要找一位崇勤尚廉的典范,那一定非老梁莫属了。老梁崇勤尚廉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是一本崇勤尚廉的“活教材”,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