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于老二的“生意经”
来源: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委直属机关纪工委 作者:刘敏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3-10 09:19:58

于得水(化名)是我市一个偏远小村的村民,家里排行老二,人称“于老二”,头脑灵活、能说会道,干起活来手脚勤快,是村里公认的能人,特别是烧得一手好菜。年轻时村里不少姑娘都想嫁给他,可这于老二心里一直琢磨的是他那本生意经。

于老二当了“大老板”

2009年,想做餐饮生意的于老二就去厨艺学校进修了,凭着对做菜极高的悟性,很快便学贯特色菜品、满腹做菜要诀。2010年,于老二学成归乡,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小的目标——在镇上开一个“高端大气”的酒楼,位置也都是挖空心思、特地选在了镇政府旁边,他早就听说公家单位“上头检查”多,想着接待肯定少不了。于老二心气高、手艺好,拿出所有积蓄盘下了两间门面房,仿着城里酒楼的样子精心装修后开了业,起名“五星饭店”。虽然这“五星”饭店只有一层,但凭着阔气的排面和于老二出众的手艺,饭店很快名声大噪,甚至周边乡镇都有很多“黑色小车”慕名而来,大家都说于老二成了“大老板”,看着络绎不绝的客人,于老二心里乐开了花。

于大老板“犯了难”

两年后,有了积蓄的于老板想着再给饭店投资一把,把店面扩成了二层带包间的酒楼,更名“五星大饭店”,光服务员就招了十几个,鱿鱼海鲜悉数供应,菜价也水涨船高。生意越来越好了,但于老板却发现,“白条”也越来越多了......这可让他犯了难,都是机关单位招待记的账,虽说大多数年底能主动来结,但还是招架不住“白条子多、红票子少”的现实,于老板的酒楼出现了经营危机,购买食材的钱不能按时结清,供货商断了合作,服务员的工资也不得已出现了拖欠的情况,求爷爷告奶奶要到了上一笔,下一笔又欠下了,急得头发花了一大半,慢慢地,于老板又变回了大家口中的“于老二”。

于老二“时来运转”

2013年初,之前拖欠于老二饭钱的机关单位开始主动结款,一下子解决了他的老大难问题,于老二喜笑颜开地准备给在县政府上班的李哥打个电话表示感谢,他估摸着一定是李哥给帮的忙,不然这些账还不知道拖到啥时候才能给。电话打了几次,都是关机,多方打听才知道,市里纪委来人了,把李哥带走问话去了,还对县镇机关单位吃饭“打白条”的问题进行了处理,说是违反了中央的“八项规定”精神,要求这些机关单位限时为个体工商户结清拖欠款。于老二这才恍然大悟,心下思忖:“多亏了党的‘八项规定’,他的小本生意可算保住了!”“白条”没了,于老二的头发又黑了起来。

大饭店变身“小餐馆”

虽说是“白条”欠账没有了,但2017年之后,于老二的生意慢慢冷清下来,他发现现在来饭店的食客,机关单位公款吃喝的少了,一打听,如今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从上到下公务接待都要求在单位食堂按标准吃工作餐,他这酒楼一天能接几单小生意已经算不错了。思索良久,于老二痛定思痛,想想前些年不管是公务接待、还是公款吃喝,不仅劳民伤财、奢靡浪费,更抹黑了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今进入了新时代,国家三令五申管得严了、干部风气正了,他于老二虽然是布衣百姓,也要积极顺应国家反腐倡廉的号召。于是,于老二咬咬牙做了一个决定——“转型”,今后专做老百姓喜欢的平价菜。为此,于老二将“五星大饭店”的招牌撤下,换上了“百姓餐馆”,洋芋麦饭、豆芽炒粉条等农家菜又端上了饭桌。他还主动找到附近驻村扶贫队,申请为村上的孤寡老人免费提供“爱心午餐”,他说:“人家城里的干部为了帮咱老百姓脱贫,都能吃住在村里,我于老二也得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几年下来,于老二踏踏实实过上了富足的小日子,还被评为了“咸阳好人”。

生意人于老二的“心里话”

于老二的生意“如鱼得水”、人更忙得不可开交,家里的几亩地根本没时间照看,全凭二老平时硬撑着干,特别是现在农村劳动力少,有钱也叫不到人,加上今年秋天的连阴雨,于老二家的四亩玉米来不及掰,眼看着就要烂在地里。发愁之际,没想到市里的领导带着几十名党员志愿者主动下乡帮他家抢收,忙前忙后一整天,最后还把玉米都帮忙运回了家里。眼看天都快黑了,于老二一心留大家去他的“百姓餐馆”吃晚饭,一定要做几道拿手好菜感谢一下大家,没想到市里来的领导们却婉言拒绝了,连口水都没喝就走了。看着他们累得满头汗,衣服上都是玉米须,裤腿上都是泥巴,于老二这个“生意人”不禁感慨道:“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越来越多了!现在老百姓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幸福感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