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隐去浮华,拙朴为衷—参观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来源:旬邑县城关街道办 作者:梁春燕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2-03-02 11:08:48

去年11月,伴随着秋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的升起,我乘车赴西安临潼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清新的空气沁人心扉,晨风萧然带来丝丝凉爽,同学们个个神采奕奕观赏着沿途美景,在李老师的鼓励下不时有同学为大家带来欢快的歌声,一种悠然与惬意的气氛氤氲在整个车箱内。我们很快到了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目的地,西安临潼区骊山脚下的芷阳三路9号。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设计简洁、大气的灰黄色二层楼房,整个建筑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时代气息。艺术馆外部交错有致,富于变化,呈现“凹”字形设计,又有着我们关中民居单坡屋顶建筑的风格,艺术馆的正门设计是传统的雕刻木艺门楼,现代风格中又嵌藏着传统的艺术杰作,大气磅礴的现代化里蕴含着传统的艺术精华,该馆占地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馆内,馆内分上下两层,一层厅内展示着贾老师的文学著作、书画创作以及他创作生涯中详实的文献资料,多方位、立体化为参观者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化优秀代表贾平凹老师的文学艺术创作之路。二层展厅不定期展览一些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到了时光走廊。无数根条型方管与镶有线灯金属管交错而铸,墙面灯光与地面石材交相辉映,营造出时光隧道的效果,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流逝感和动态感。墙体上以时光记事的方式,记载着贾老师一部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历程,一一细看,似乎就可以看到贾老师呕心沥血在灯下写作的情景。另一边则是贾老师年轻时生活中曾经使用过极其简陋的农家工具,纺织机、风箱、扁担、簸箕等,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尘埃,真实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群众的劳动场景。墙上大屏幕里放映着贾老师的作品《高兴》改编的电影,让我突然一下理解了: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就能登上巅峰。

过了时光长廊,我们看到了格子一样的一面面人物墙,老舍、冰心、矛盾、闻一多等很多文坛名家,还有很多外国作家,他们在贾老师文学创作的路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屋子里陈列着贾老师一些文学创作的手稿和早期出版的著作。从屋子出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偌大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贾老师收藏的各种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石雕,我忍不住摸了摸石雕上的福字,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好运。另一个展柜上摆着依据贾平凹小说故事人物捏出的陶泥制品,虽然不大,但他们惟妙惟肖,表情丰富,通过他们的形态表情我们似乎可以想到故事主人公的生活体验和命运起伏。每一部著作从孕育构思到与读者见面,似将石中藏着的玉精雕细琢打麿而成,又似将生命中的一次次经历和感悟字字含辛而箸。展厅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贾老师的著作展示及大量的获奖证书、奖杯等。讲解员详细讲解了贾老师1993年首次发表的长篇名著《废都》的主要故事情节、创作历程和曲折命运,以及之后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的不同语言版本,1997年贾平凹凭借《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2009年《废都》与《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在当代作家中,贾平凹的书画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讲解中了解到,贾老师没有专门练过书法,但他的从他的作品中却能看出他深厚的功底,透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贾平凹的书法风行大江南北。

随后,我们来到了“老贾茶馆”,“每季的衣著是可以简陋,每日的饭菜也可以粗糙,但茶必须是陕南青茶,在生活水平还普遍低下的年月里,我感觉我已经有点贵族的味道了。写作时不停地饮,视那里盛了万斛,也能饮得我满腹的文章。——贾平凹”茶馆的招牌寄语,满腹的文章皆因饮茶而得,可见茶对贾老师写作的重要性。作为参观者,我们也可以坐下来,喝一杯陕南青茶,吃一些陕西特色小食,随手捧起一本书,透过窗外暖暖的阳光,细细品味文学的魅力。品茶毕,我们最后来到了贾老师书房,一侧墙边的桌上,摆放着贾老师曾经的生活用品,老式的手电筒、镜子、搪瓷缸子等等,这些年代久远的物件让人一下子似乎回到了童年时代,因为它们也是我们80后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

参观完整个展厅,我深深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的辉煌成就而敬仰、佩服,他那不苟言笑的表情下,脑海中有着怎样的江河奔涌,有着怎样的皇天厚土?令我们这些后辈探索和学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