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的语言能力大爆发,经常说出一些出其不意的话语,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奶奶!你现在立刻给我过来,不然我就揍你!”今天一大早,他突然用命令的口吻对着厨房正在忙碌的婆婆说道,我听到后心里一惊,赶忙走过去制止他。事后,我开始惶恐,开始反思。
儿子出生后,我买了十几本科学育儿的书籍,一有时间就悉心钻研育儿方法,从如何科学喂养到良好习惯培养,再到智力开发,我一直将他作为我关注的重点,却忽略了我们这些大人所扮演的角色。
宋代郑樵就在《家园示弟槱》中这样说过:“家风留不坠,少贱自翱翔。”只要家风在,无论境地如何不堪,少年终有翱翔的一天。在孩子教育无限内卷的当今社会,不少家庭都不惜巨资择校、择师,可是诸如北大弑母学子之类的事件不乏少见,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却变成了如此这般,不免让人心痛。我们不禁要思考,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学校?社会?亦或是家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之中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就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而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还是“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因此,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一家有一家风”。有的是华丽的外表的冷漠、自私和罪恶;有的是富裕下的功利;有的是贫穷里的自重;有的是平淡中的满足;有的是幸福中的包容。其实,作为父母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三观,不要太过注重家庭的外观和形式,要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温暖与明朗的气氛。一天陪着儿子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我看见有一个约摸五岁的小姑娘突然指着一个小男孩喊道:“他长得真丑,眼睛好小呀,鼻子都是歪的,哈哈哈。”当时被嘲笑的小男孩,委屈的表情,连我这个大然看了都心疼。而由此可窥见这个小姑娘的家庭教育是怎么样的。
教养教养,就是他人对你所教所养的一种体现。教养不是刻意的、虚伪的,是真情流露,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就能体现的。而这些行为的背后藏着你接触过的人、受过的家庭教育、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如此这般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你的学血液和气质里,变成了日常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我们不可能期望一个长期在粗暴、庸俗、市侩、自私的家庭教养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一个人良好的教养行为,正是良好家风的投射。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曾经在看一个访谈节目时,一位学霸的父亲说:“我每天都要看书、看资料,他妈妈每天也要备课。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管他!孩子从小跟在我们身边,拿着我们的书和笔翻来覆去地玩。后来识字了,我们给他买了很多书,我们看书时,他也拿着书跟在我们身边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停地问。”这个父亲的话令我深信。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一颗爱读书爱学习的种子深深地植根在孩子的心底。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父母们心无旁骛地以身示范,浸濡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孩子一路成长一路优秀就不足为怪了。
孩子的养育,对于我们年轻父母来说,任重道远。只有我们坚守本心,真正做好修身、齐家,才能让良好的家风融入孩子的血脉中,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