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英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当我看到“英雄”这个耳濡目染的字眼时,瞬时一股沉甸甸的压迫感涌现,我觉得更值得赞扬的是英雄身上无价的品质,忘我进取者是英雄、顽强拼搏者是英雄、树立崇高的远大的理想、经历风雨、克服困难的人都是英雄。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位我崇敬的英雄,他让我懂得人生贵在追求的哲理,指引我人生征途的方向。
他就是我的爷爷,一位可爱可敬的古稀老人。
在黄土地上追寻奋斗足迹
我的爷爷1950年出生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1959上学期(10岁)开始在村小学读二册,1962年上学期,读完8册,考入县城关小学读高一册(相当于现在的五年级)。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学校距家往返近10公里路程,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只身一人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在这片穷苦的黄土地上,开启了属于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爷爷家里有6口人,生活十分困难,当时是集体制,生产队按劳力分粮食。劳力不足要用现金找补。家里人多劳少,集体本身粮食就不多,家里分得更少,还经常欠粮。爷爷是一个特别勤劳的人,总是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经常参加劳动去为家里补贴“工分”。因为生活所迫,爷爷曾一度无奈退学回家劳动,后来他的班主任来到家里给予学费、书费资助,爷爷很幸运的又可以步入学门。每每听到爷爷讲起这段往事,他总会心怀感激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老师,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了不起的人”。
1964高小毕业,爷爷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城中学。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下学期,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学校赠一套毛选、一张铁锨返乡。爷爷回到了生产队担任会计,干起了所有脏活、苦活、累活,为生活、家庭扛起了沉重的担子,日复一日整天浑身是水、满面是灰,为的是每天贰角钱的补助,在艰苦的日子里拼命挣扎。
1969年,一件棉袄、两块毡、一块薄被就是爷爷与奶奶的的全部家当。分家的时候,爷爷分到了两只碗、两只筷、两条缸、两个小锅(一个还开裂)、几斤粮食、一只羊,就这样,带着这些财富,开始了与艰难为伍、与饥饿为伴的“光景”。
在坚定信念中把握人生机遇
1972春,爷爷担任生产队长,获得春耕生产中做出显著成绩奖。因当时大队驻有社教队,经常需要抄写材料,爷爷字写得较好,村大队将爷爷抽调村学校任民教,以便于为社教队复写材料,生产队长由他人代理。爷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从此告诉自己拼命也要干出一点成绩。
1972年5月加入共青团任支书。获先进团干奖。1976年学校扩建,爷爷边上课边收料,晚上在工地照料,获建校积极分子奖。1977年村小学办起了带帽初中,爷爷初中未毕业却被任命初中数学教师,面对这样的挑战,他不愿放弃,从头开始,勤学善问,三更起,五更眠,自学的同时请教他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努力勤奋的人总会被上天眷顾。默默无闻地付出,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县里公布有8年教龄的民办教师可参加转正考试,爷爷喜出望外,倍加勤奋努力,在墨水瓶制造的煤油灯下拼命学习。招录结果公布,全县共招收60名小学数学教师当中,他以第14名的成绩录用转正,月工资38.5元。每与爷爷回忆过往,他总会高兴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幸运,成了一名吃公家饭的人。”
在心怀感恩中绘就精彩画卷
一个初中学业未结的孩子,从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到抽调民办教师、再到公办教师,那种不甘于苦难命运、不甘于穷困潦倒的生活,总想不顾一切、拼命走出那片“苦海”的精神一直鞭策、激励着我。
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后,爷爷没有停下进取拼搏的脚步。他从一名普通的老师开始,到教导主任、到校长、到学区校长,是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是经历风雨克服困难最好的诠释,同时也是他一头扎进教育事业的开始。投身教育事业近四十余载,他先后受到校、村、镇级奖励20余次,局、县级奖励18 次,省级以上3次,县市的教育志刊文中都有爷爷的一席之地。
2008年退休后,爷爷被县政府聘请为人民政府兼职督学,至此又开始了退休后的十余年教育事业,直到70岁暂停了他投身热爱一辈子的教育事业。正如爷爷所说:“四十余载教育生涯无怨无悔,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党和国家、人民对我恩重如山,我会永不忘怀”。
时光飞逝,白发已偷偷躲进他的鬓角,下耷的眼角里是历经风霜后沉淀下来的坚定和睿智。我的爷爷,我最崇敬的人,我心中名副其实的英雄,他面对艰难困苦,不向命运低头,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他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