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修身齐家 心系家国于右任
来源: 作者:郝富权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12-31 19:49:29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家风家训家规传承的民族。千百年来,家规、家训、家教的演变、传承和发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大师、著名爱国诗人于右任先生堪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他以读书明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尊老敬贤、以邻为里、宽大为怀为家规,以胸怀天下、手持正义、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见利思仁、为国为民为家训,激励和影响一代代后人们奋发有为、勤勉耕耘、报效国家。

伯母育孤启心智父陪儿郎背章文

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他幼小家境贫寒,父亲于新三为了一家的生计,远赴四川学做生意。母亲赵氏在于右任两岁时由于贫病交加,撒手人寰。伯母房氏受托育孤,视他为己出,待他如亲子,经常教导他恭谦礼让、敬老爱幼。积德行善、严己宽人。每年清明节伯母都要带他给母亲上坟,告知母亲一年做了什么、学了什么。数十年之后,于右任先生回

忆起这段往事,曾感慨地写下了如下诗句:水环三面白公渠,垂老重来省故居。犹记阿娘哭阿母,报儿今岁读何书。

于右任在乡下马王庙私塾学习四年后,又到三原县城有名的毛班香办的学堂就读。在毛家私塾的七年时间里,于右任受到了传统经典教育。

后来,于右任的父亲从四川归来,生活艰辛却十分注重右任的学习,他虽然只上过两年私塾,却身体力行,每天晚上陪伴于右任温习功课,在如豆的油灯下,父亲每晚都要陪读与儿子对背到深夜。且背书时执师生礼仪,肃然异常。于右任背书时,先向父亲做一个揖,再立正背诵;父亲背书时,将书本端端正正放置桌上,儿子站立桌旁,父亲向书作揖而后背。就这样,直到背得滚瓜烂熟,父亲方才送儿子去睡,从此“一灯如豆下苦心,父子相揖背章文”的佳话被广为流传。

心系黎民百姓苦殷殷期望励后人

1899年,陕西大旱,饿殍遍野,广大民众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年仅20岁的于右任临危受命被荐举为三原粥场场长,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不敢有一丝怠慢。他虽为一场之主,却无一丝一毫贪欲之心。在他任粥场场长期间,有缘结识了他的原配夫人高仲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家人却无力办起一场体面的婚礼,就东拼西凑买来两笼白菜,用“白菜粉条熬豆腐”招待亲朋好友完成了他们的婚事。从此,“两笼白菜娶媳妇”的故事就在三原县城传扬开来。

1929年陕西又遭大旱,百姓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的惨景,深深刺痛了于右任的心怀。适逢期间,长子于望德完婚,亲朋好友贺礼甚多,于右任在婚礼上答谢时,陈述了陕西的灾情,并表示将把亲朋贺礼作为赈灾款给家乡,此举,使在场者无不为之感动。

两年后,他在给留学德国的儿子、儿媳信中又这样写道:“我这几日要回陕西,看穷苦的乡党。这一两年间,陕西老百姓饿死、冻死、逃亡者近三百万。所以我有的钱,先救穷亲故,对你们时时将款汇不出。但是你们能努力读书,我吃苦是喜欢的……勿负好光阴,得点学问回来献于国家,献于穷苦的老百姓,我怎样都甘心......”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炮声正浓。时年11月16日,于先生无法按时给留学的儿子寄去费用,就在家书中告知,“国事至此,更当自勉……以后用功,要往切实处做才是。我是盼汝等归国,目前无费,故嘱多住几日……我少担任一分学费,在工作上可以加增力量,国家总帐上也可减少几分支出。我前途如不幸,民族复兴之大业,望汝弟兄两媳两孙继承。”

于右任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情怀字字可鉴。国难当头,勉励后人,先国后家,学有用之学,效力国家,铮铮风骨和品质值得我们后辈高山而仰止!

购置良田千余亩利润千秋皆为公

于右任先生以“天下为公”为座右铭,置产千万却从不为私,走科学治农之道,改良农业、改善民生、利润千秋。1930年,他以自己祖遗和族人的300多亩土地为基础,又以公平价购买了1000余亩地,创办起了斗口村农事试验场。他为民办好事,不仅不给子孙留遗产,也不愿听人们的溢美之言。为以铭其“天下为公,不置私产”之志,他刻碑立嘱:

“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本厂不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

1981年夏于右任的孙子于子乔(望德之子)由美国回家乡讲学探亲,到场观瞻,看了碑文很受感动,风趣的说“谨遵祖训,我不能回来自耕,自然没我的份了。”

当官不以官自居 平易近人一布衣

于右任注重修养、生活节俭、衣着朴素,长袍布衣、布鞋、布袜是他的最爱。他官职无论做到多大,从不以官宦自居,给人的印象总是步履长袍,平易近人。于是,人们给他封了一个官号叫“布衣大臣!”

“于先生朴素的很,回家里来穿的是蓝织布大衫子,穿的黑双樑(布)鞋,白(布)袜子,一点架子都没有,好得很。” 原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刘仲言结发妻子尚淑云(94岁)回忆道。

于右任每次回家乡,不带侍卫、仆人,不骑马坐轿,从火车站步行回家。沿路遇到乡亲便供手问候。

一次,于右任先生回到三原,县政府在东关大操场召开欢迎大会,特意备了一乘四抬大轿前来迎接。于右任一见就生气地说:“这是叫我摆官架子嘛,让乡亲们唾骂。”最终他坐在一辆马车车辕上赴会,一路上还不断把手揖敬过头顶和乡党熟人打招呼。遇见年龄大的熟人,就主动从车辕上下来嘘寒问暖。老百姓都说他当官不像官……

“当无事时自固气,大有为者能知人。”这是一副于右任用以自箴的对联,也是他一生的经验之谈。此联格调高昂,凝练深邃,所说“固气”、“知人”,是对古代明训的高度概括与继承发展,读之启人心智,醒人耳目。他一生豁达的心境以及洞悉世事的境界从对联中可见一斑。

三十功名两袖风一箱珍藏纸几张

于右任生前有一个箱子,他一直珍藏于身边,里面放了些什么没人知道,他对家人说等自己去世后才能打开。他在台湾弥留之际,他的长子于望德等人为了寻找于先生的遗嘱,一起打开了箱子。里面不仅没有什么金银珠宝,甚至连钞票、证券也没有,只有一些日记和多个借账单。除此之外,箱子里还有1962年1月写的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百年之后,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另一张上写着《望大陆歌》。结发妻子高仲林早年亲手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也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箱子里。看到这些,使得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热泪盈眶。这些保存完整的账单,令所有知道此事的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流涕。台湾人称颂于右任:“于老遗产,只有账单,清廉自若,元老典范”。

于右任是民族的荣耀,也是三原人民的骄傲,今天,家乡人民秉承于老遗训,与时俱进,扎实推进孝廉文化建设,先后对于右任故居、陕西于右任纪念馆进行修缮,建起敢于右任书法广场,创建1个市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个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11县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示范点、1个家风馆,44个村级廉政文化宣传长廊,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以党风带民风,促进好乡风的良好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