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八十大寿,母亲最担心的是八十四岁的门槛过不了。她常念叨:如今的社会就是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还没有土匪。你大(父亲)活到今日不知有多高兴!但她最终还是没迈过那道门槛,于2007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告别了她的亲人,告别了她不愿离开的人世,闻听噩耗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趴在地上长跪不起。在母亲的灵堂前,挥泪撰写了几副挽联,悬挂在悼念大门上的挽联是:舐犊情深深似海,养育恩重重如山。
从此,母亲对晚辈的舐犊之情,永远留存在记忆深处......
母亲走了,她对一双儿女的爱深深铭刻在我和妹妹的心里。母亲婚后多年不育,家中长辈曾欲将我的二堂兄过继给父母为子。母亲三十一岁时将我带到人间,一家人从此将我视作掌上明珠自不必说。由于生育晚,母亲生怕有个闪失,于是买了香表,在崖底的药王庙求得一条红绳,给我戴在脖项。还让父亲买了鑲有“长命富贵”的银项圈,上边吊着三颗小铃铛,戴上走路时“当啷当啷”的响。我至今记得那一年,我上三年级了,有天晚上梦见自己死了,人常说童言无忌,吃早饭时我说给母亲听,她立即放下筷子,不吃饭呆坐在那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早知对她会带来如此大的刺激,我打死都不会说的,时至今日,仍追悔莫及。
记得三岁左右,母亲带我去看外婆,刚一出村,就突降大雨,车渠里的黄泥水“哗哗”的淌着,母亲赶紧脱下上衣,披在我的身上,背着我一步一滑的走了十里路程。我十二岁时,有八名发小同时考上高小,开学那天,有七人前去报到。第一次离家求学,母亲舍不得让我走,硬是将我留了下来,在家多睡了一晚,第二天才送我翻沟去上学。当我爬上坡顶,回过头来,看见母亲仍在沟岸上站着,顿时泪眼模糊了双眼。母亲目不识丁,却非常重视我的读书。总是言传身教,教我如何做人做事。
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而我的母亲,在她的生命历程中,彰显出不同寻常的伟大。
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格坚强、不畏艰难的人。她一生曾两次饱受饥饿之苦。第一次是在1929年前后,连续三年六料颗粒无收,时年兵荒马乱、匪患成灾,家中常无隔夜之粮,穷人多以树皮、草根、蔓菁、谷糠、槐豆豆充饥。我外爷早逝,姨母出嫁,只剩外婆、母亲和两个舅父相依为命,母亲常常饿得从地窑洞坡爬不上去,个中酸辛难以言表。我大舅父生前曾两次流着眼泪嘱咐我说:“你妈是受过难的人,一定要好好待她”。第二次是“三年自然灾害”,众多的人吃不饱饭,母亲不向命运低头,让我父亲几次背着她积攒的土布,去河北换粮。她和我父亲忍饥挨饿,使我爷孙二人免受饥饿之苦,这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母亲一生受苦不言苦,从不信迷信,硬是靠勤劳的双手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
我的母亲是一位持家节俭,热爱劳动的人。她一生劳作不止,虽然一双小脚,但挑担推车,打碾扬场,饲喂牲口,一应农活无所不会。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嗡嗡”的纺线声中度过的,常常是一觉醒来,她仍在昏黄如豆的油灯下纺线。父亲出门打工,我在外求学时,家中一切农活全靠她一人作务。我家本寒微,曾窑居牧鹿村前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打新庄子时,我只有十七岁,身单力薄,母亲心疼儿子,经常男活女干,终于打窑四孔,实现了第一次搬迁。在一个劳动日值八分钱的年代,食难果腹,她和父亲仍然坚持供我读书。村中发小四十余人,唯我一人读完高中,上了师范。父母的劬劳之情,有笔难宣。
我的母亲是一位尊老爱幼,乐善好施之人。我曾祖母临终前两年,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母亲日日夜夜在床前伺候,直到祖母离世。祖父瘫痪两年多,主要靠我母亲护理,他老人家感动得热泪纵横。母亲去世后,远在新疆的二堂兄因病不能奔丧。他所发的唁电中提到:“祖父卧床不起,全靠娘一人护理,经常看到娘给爷洗脸、剪指甲,娘一人尽了我们所有子孙应尽的孝道,爷爷晚年的幸福是娘给的。娘持家有方,一身正气,一生都与人为善,受人敬爱。她集温良恭俭让于一身,当为我辈楷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赵镇我表姐家生活困难,母亲常托人给捎米、捎馍。我二堂兄上高小时食粮紧张,每逢周六,她总是多做一碗饭放在锅里给他留着。母亲一生和蔼可亲,与人为善,施恩于人,不求回报,从不与人争长论短,因此深受亲邻爱戴。
我的母亲是一位胸怀坦荡,乐观向上的人。虽不识字,但说话幽默风趣,宽以待人、不计前嫌。她在晚年,眉胡《梁秋燕》的盒式磁带听坏了四盘,在她八十大寿时,我专门买了碟机碟片。母亲每当观看《梁秋燕》就兴奋异常。
母亲晚年,欣逢盛世、衣食无忧。曾四次患病生命垂危,都经抢救转危为安。在婆家和娘家,她都算得上是长寿之人了。在她去世之后,我给灵堂撰写的挽联是:“孝感苍天得福寿,义动大地享安康”。
母亲虽然走了,但她孝亲、乐群、正直、善良、勤劳、节俭的美德,在子孙的心里竖起了一面永远不倒的丰碑。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十三年了,父母的合葬墓旁,有一棵我栽植的柏树,碗口粗了,算是“认坟树”。原先不打算立碑,后来我想倘若日后这棵树不存在了,子孙后代扫墓祭祖,是找不到坟茔的。于是,在五年前母亲忌日那天,立了一块墓碑,背面刻着:正直作人本,孝敬传家风。目的让祖上传下来的良好家风,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借此寄托对父母亲无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