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拖延症蔓延的时代里,只有一件事能让我们一直坚持,并每时每刻不松懈不怠慢,这件事便是——活着。很多人终其一生在找寻活着的意义,为了爱情,为了亲情,为了物质,为了精神……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曾经有一项测试,如果有两栋房子摆在面前,一栋价值四十万,而你的邻居朋友住的都是十万的公寓,另外一栋是价值百万的豪宅,但你的邻居朋友住的是逾千万的别墅,那么这两栋房子,你会选择哪个?答案是出乎意料的,参与测试的人绝大部分选择了价值仅四十万的房子,理由很简单,他们就是要比身边人过得优渥。这种观念,其实可以化用一句中国的老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即使一百万的房子住得更舒适,但是为了证明活得比别人好,也要选择四十万的房子。活给别人看、活在比较之中已然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常态。但你有没有想过,倘若拿掉这些物质、拿掉这些比较,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
我觉得答案,就藏在余华的这本《活着》之中。这本书很多人可能不仅读过,还看过由张艺谋所改编的同名电影。书的内容并不复杂,一个叫福贵的老人讲述了自己的一生,如何从家财万贯到一无所有,如何在时代的更迭之下身不由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儿死去,最后福贵亲手埋葬了他的所有至亲,唯独剩下自己在这个冷酷的世上与一头牛相依为命。很多人第一次看这本书,都难免有一种不忍卒读的感觉,一个人究竟能惨到什么地步,福贵内心深处活下去的信念又是什么?
也许只有苦难,才能让人真正感受活着。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惨到极致,但你会发现,他生命之初的富贵并没有带给他快乐,而那些曾出现在他生命里曾飞黄腾达的过客,最后也在最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时代所摧毁。活着的意义,难道就在于平顺的幸福和所谓的“越来越好”吗?其实未必,“活着”本身,就意味着未知与不定,意味着生命的无常。年轻的时候,福贵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这种生命之轻,令他一步步向着堕落的深渊里行进,当他把家里的财产败光,其父亲也死在了打击之下,整个徐家陷入了动荡与不安,当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漫长的赎罪时,当所有表面的快乐都消失时,他却在一瞬间领悟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人往往就是在活得容易的时候不安分,而在苦难来临的时候却要竭尽全力地活着。当福贵的肩上扛起生活的重担,这个家并没有因为苦难而分崩离析反而更加凝聚在一起,福贵没有任何时间去想过去,他的每一天变的充实而富有意义。此时此刻一无所有的福贵也称得上是一种幸福,就像他所说的,“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此刻的福贵,其实已经从苦难里获得了他在从前那种豪奢生活里从未感受到的幸福,正是那些生命之重,让我们真正地感受活着的感觉。
“活着”一词其实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人贵在自知,也难在自知,努力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