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故乡与凉面
来源: 作者:佘应瑞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12-15 11:48:13

银丝带一样细长的小里河沿着大梁沟由西北向东南日夜不停地流淌着,在漫长的岁月中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碰撞着银卧山,在山的东南脚下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滩地,这便是我的故乡,童年记忆中的大都市-高家沟。

高家沟逢三、八是集。每逢农历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环银卧山几十公里范围内地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窑洞。各种土旧妆扮又不失干净的人们,像一颗颗水滴迅速逐渐汇聚成小河,沿着大梁沟,顺着小里河,在尘土飞扬中,浩浩荡荡向高家沟滚淌而来。半山腰间,穿着羊皮袄的放羊老汉偶尔唱两嗓子信天游,更让这热闹沸腾了起来。到了高家沟,先抢占一块较宽敞的空地,将自己用驴车拉来的洋芋、绿豆或新生的猪娃、羊羔一字摆开,然后席地而坐,胆大的老汉后生吆喝一嗓子,害羞的婆姨女子埋着头一个劲地整理货物,求有一个好的卖相。不管是老汉后生还是婆姨女子,一边卖着货物,一边就开始搜索凉面摊子,那些半大娃娃们,满街乱窜替父母踩点,就等着将手中货物换成现钱,坐下来吃一碗高家沟凉面。

高家沟卖凉面的,一般都是夫妻搭档。早早地从家里赶来,沿街找个空地,搭个布棚,将连夜做好的凉面摆在角落的案板上,棚中间放两至三个落地小方桌,每个桌子的中央放上一小篓子竹筷、一小瓶盐、一小瓶自制辣油、一小壶自制老陈醋,当然还有凉面的黄金搭档白水鸡蛋,围着桌子摆一圈条凳,买卖就开张了。

高家沟的凉面不是冷面,也不是过水面,更不是唐朝的冷淘,制作工艺和关中地区的米皮相似却不同。高家沟凉面要薄一些、宽一些、筋一些、穰一些、鲜一些、香一些,春天吃了解乏、夏天吃了消暑、秋天吃了祛湿、冬天吃了保暖。来赶集的无论忙的、闲的、穷的、富的、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少的都要吃一碗的,更有的人专门为吃一碗高家沟凉面步行几十里而来。手里攥着钱,找个合适的位置坐了下来,对着忙碌的老板婆姨背影喊一声,给我也拌上一碗凉面。嗓门大不是怕老板婆姨听不见,主要是这个感觉倍儿爽。老板婆姨腼腆又不失礼貌问道:醋、盐、辣子都轻重了?说话间就将一张凉面切了出来,顺势放进瓢里。按要求的口味分别倒入蒜水、辣油、盐、醋、和调制好的味精水,用筷子顺时针搅拌几圈,逆时针再转几圈倒进碗里,再撒上黄瓜丝和面筋。客人剥完一个白水鸡蛋皮的时间,一碗鲜嫩爽口的凉面就摆在面前。将剥好的白水鸡蛋埋在凉面里,一口凉面入口,那筋、那穰、那鲜、那香,给个封建王朝紫禁城御膳房里的满汉全席都不愿换的。吃完凉面,将浸透了的白水鸡蛋吃下肚,用碗底的凉面汁炜一下肠胃,多少负累都会烟消云散,浑身的劲可以搬动卧银山。

离开故乡二十年间,也曾多次进过凉面店,也曾托归乡的亲友带一碗高家沟凉面,再也没有吃到那熟悉的味道,或许只有坐在故乡的黄土地上,吃故乡人用故乡水做的凉面,才会那有故乡的味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